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当心“致人”之时“致于人”


■张西成

军事对抗的最高境界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的胜利。就敌对双方而言,如果“致人”之时又“致于人”,势必导致双方陷入苦战,两败俱伤;“不致人”但也“不致于人”,其结果双方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不折不扣的失败。最让人难堪的是,本来想“致人”,最后却弄成个“致于人”,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二战中,德军潜艇司令官邓尼茨为突破盟军的海空封锁,绞尽脑汁想出一条妙计:在部分潜艇上安装高炮专门对付飞机,以掩护其他潜艇前出大西洋。没想到,邓尼茨这种“致人”之术,反倒“偷鸡不成蚀把米”。1943年5月,第一艘“诱饵”潜艇改装后开始执行巡逻任务,并首次与盟军一架“桑德兰”飞机展开激战。结果“桑德兰”飞机被潜艇击成重伤,而飞机投下的深水炸弹也炸伤了潜艇,使其不得不返回基地修理。7月初,另一艘改建潜艇与3架“桑德兰”飞机展开对攻,经过几番激战,潜艇击落一架飞机,而飞机也将潜艇击成重伤,并打死打伤多名艇员。最要命的是,两次海战暴露了德军潜艇编队的行踪,因而遭到盟军更为猛烈的轰炸,使德军潜艇损失较以前更为惨重。

毛泽东说过:“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战争是死生之地,战场是生死对决,所以任何敌人都不会傻到任由你来“致”。应该认识到,在己方试图发现并利用对手的弱点之时,在己方试图限制甚至控制对手行动之时,在己方试图通过运用谋略手段夺取战场主动权之时,敌方也在做同样的事。考虑不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互动因素,或者只考虑自己“致人”、不考虑“致于人”,那么你所制定的“致人”策略,也许正是敌人所期望的,甚至干脆就被敌人诱入了圈套。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以肯定结束。”哲学家培根之言提示我们,指挥员谋划对敌之策,最忌讳拍胸脯说大话,自信满满,不留余地。而正是这种状态,更容易引发“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反转。从历史经验看,一场军事冲突,如果只有一个作战方案,就等于没有方案;你认为敌人有两种进攻可能,那他常常选择第三种。如果满足于我的决心最可行,那么到了战场上往往最不可行;陶醉于我的计谋最保险,那往往很危险。如果只看当面的威胁,就只能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下策;只盯眼前的对手,很可能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战争的玄妙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但作为指挥员又必须为下一秒发生的事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未来与强敌作战,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不可预测、不可控的因素增多,而在信息技术及实战经验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想“致人而不致于人”,无疑将面临更大挑战。各级指挥员一定要立足于最复杂、最困难情况,把各种因素想深想细,能想“一万”也能想到“万一”。既要有破敌之术,也要有防破之法,一旦“马失前蹄”,立即能“破彼之破”;既要准备好电脑,也要准备好刺刀,一旦系统不灵验,就能随时拼刺刀;既要下好先手棋,也要留好后手牌,一旦处于危局险局,也能够扭转成胜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