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迟来三十年的重逢


■杜东冬

我毕业分配到驻疆某基地已经十几年了,记忆最深的是基地的烈士陵园,那是我们心中承载马兰精神的圣地之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在基地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是陪同湖北红安的两位老人去陵园,他们要祭扫的是他们的幺弟、在基地因公殉职的一位基层战士。

领受任务时,我心底并没有泛起太大波澜,毕竟多次参加过安葬仪式和清明祭扫,落泪的次数太多了。然而,当我陪着两位老人绕过陵园纪念碑,在陵园的后四排找到刻着他们亲人名字的墓碑时,令人泪奔的一幕发生了。

当牺牲战士的姐姐看到自己弟弟的墓碑时,猛地扑上前去,像抱着大活人一样紧紧抱住墓碑,一边悲泣,一边陈述着离别多年的思念:“幺弟啊,我终于找到你了!1978年,你当兵走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你,咱妈10年前走的时候,还念叨你当兵时戴着大红花的样子,专门嘱咐我们几个要把幺儿找回来。今天,我终于见到你了!”

痛哭声中,我终于知道了战士姐姐如此激动的来龙去脉。他们的幺弟到基地入伍才半年,就在执行任务中因公牺牲。那个年代,部队正处于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关键期,对外严格保密。加上远隔千里、通信不便,直到30年多年后,他们才终于和亲人在这里“重逢”了。

那一刻,我的情感终于破防,泪水夺眶而出。30年前分别时,都还风华正茂,30年后再重逢,却已是阴阳相隔。

面对着两位悲恸的老人,面对着陵园里静静矗立的数百座墓碑,面对着先辈手挽手、肩并肩的寂静营盘,面对数百位献身于此的官兵和职工,我的泪水不停地喷涌而出。这迟来了30年的重逢,既令人难过,又具有特殊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当年,为了后人不再受核讹诈,无论是开国将军、科学家,还是普通官兵,都不约而同地告别家乡,毅然决然地放弃个人幸福生活和家庭团圆,从五湖四海走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挺直腰杆子、爆响争气弹”的征程中。为了这份事业、为了国家安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许多工作只能干、不能说。许多历史宁可烂在肚子里,绝不对外公开,他们宁愿让自己的青春年华、鲜血汗水乃至宝贵生命,成为共和国永远珍藏的记忆。

在送别两位老人时,他们没有提任何诉求,只是对我们表示感谢。感谢我们没有忘记当年牺牲的战友,感谢我们每年都祭扫他的在天之灵。看到幺弟和这么多功勋院士、英模在一起,她也放心了,要赶回去向离世的父母祭告:幺弟并没有给家里丢脸,他和国家最伟大的事业永远融合在了一起。

那一刻,我又流泪了。战争年代,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写不尽群众对人民军队的真心拥护。和平年代,“两弹一星”伟业成功的背后,既有党的领导、国家意志,更有千千万万献身于这一伟大事业的优秀儿女,以及他们身后无数个这样深明大义、鼎力支持的家庭。

那一天,我流了很多眼泪。我感动于脚下这片擎举核盾的理想热土、事业厚土、成才沃土、心灵净土,感动于开拓者、奠基人、老前辈们的无怨无悔,感动于他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大我无我。他们吃这样的苦、忍受这样的离别,就是为了中国人不再吃苦;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只为浇灌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竞逐富强的国运之花。

走出烈士陵园时,我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英雄的热血,而我们的每一步,都会在这条雄壮的长河里蹚起汹涌的浪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