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的新貌与新质


■马 飞

进入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在变革中坚守,在挑战中前行,在探索中成长;数量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质量上亦彰显出新的时代气象、生活质地和文学经验;在抵近军旅生活现场、观照革命战争历史、张扬英雄主义精神、塑造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等多个层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建树;老一辈军旅作家坚守阵地、笔耕不辍,“新生代”军旅小说家整体崛起、集群冲锋;军旅作家站在时代前沿、牢记使命职责,用优秀作品提振士气、鼓舞斗志,为广大官兵投身强军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大量地方作家对军旅题材持续关注、创新实践、深度探索,为军旅中短篇小说带来新的观念与技巧,也印证了军旅中短篇小说的文体活力。

进入新时代,改革强军的征程如火如荼, 生活的激荡、题材的丰盈,给军旅中短篇小说创造了机遇,也带来挑战。面对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时代跨越,军旅中短篇小说快速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优势得以发挥,题材内容相较过去也有了大幅度拓展,在诸如反映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讲述革命战争历史、展现新时代官兵风采、观照军人情感与家庭、关注退役官兵生活和精神、描述军民关系等广泛的题材领域收获了大量优秀作品,塑造出众多具有改革勇气、责任担当和中国精神的新时代军人形象。

2012年,笔者曾撰文《新世纪十年军旅短篇小说发展探析》,提出军旅小说“创作队伍正在由专业队伍为主体逐步向以业余队伍为主体的方向转变”的观点。近十年的创作实践印证了笔者的判断,更多来自基层部队的80后、90后青年作者崭露头角、成长成熟,已然成为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生力军。他们的内心燃烧着火热的激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军营的热爱、对军人的礼赞、对崇高的坚守。他们的创作带着部队的鲜活气息、带着年轻军人的锐气活力,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情感结构、表达方式上,都显露出新的特质和风格,蕴含着军旅中短篇小说创新发展的生长点与可能性。读者们可以从这些精彩好读的军旅故事中,感受革命战争历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受强军兴军征途上部队官兵崭新的精神风貌,感受和平年代军营中备战打仗的火热氛围。

聚焦当下、直面现实可以说是军旅中短篇小说始终坚守的写作伦理和价值取向。以文学的方式聚焦中国梦强军梦,尤其是近距离呈现强军兴军的历史性进程,无疑是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聚焦部队实战化军事训练,对实战氛围的烘托更加到位。作品中洋溢着基层官兵的坚定信仰、乐观精神、向上情绪,兵味战味都很浓郁。王凯的《洞中》、李宏和谷锦云的《九天雷》等作品细致呈现了把实战要求贯穿渗透于军事演习全过程各领域的情况。高满航的《夜半无眠》围绕军士长罗教成的晋升展开故事,贴近基层,兵味浓厚,回味深长。王凯对基层连队的谙熟与透彻表现,使其在“新生代”军旅作家中特点鲜明。《对白》写基层连队的日常生活,小说细节的扎实生动和人物心理的细腻绵密令人赞叹。宁明的中篇小说《飞行手记》把一次突发的“实战”写得细腻逼真、惊心动魄。丁教官的睿智、果敢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值得探讨的是,小说前半部分“教科书”式的灌输应该还有更巧妙的写法,那些技术性的内容需要更加自然地融入生活化的描写中。

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摆在作家面前的问题是,怎样以文学的方式表现这一进程与成就?高科技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远,军旅作家们紧跟形势任务发展,聚焦军事训练前沿,创作出了极富前瞻性和现实感的小说作品。魏远峰的中篇小说《拂晓》围绕一次突然袭击式的拉动、演习展开叙事,着力表现师长昰罡一心谋打赢的事迹,塑造了一位颇具现代感的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刘克中的中篇小说《谁是我的敌人》在叙述、结构、描写、语言等小说技术层面极其纯熟,表现出了很强的叙事能力,彰显了新时代军人的素质和风采。

在边海防一线,戍边军人的训练生活尤为引人关注。曾剑的短篇小说《向大海》诗意葱茏,以散文化的写法,在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呈现了戍边战士的坚守和忠诚,描绘出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崇高与伟大。陆颖墨的《丛林海》《海之剑》将海岛军犬“金刚”描写得丰满立体、英勇可敬。精确而坚实的文字中,透露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传递的是作家对时代与人性的思考与洞察。董夏青青的《垄堆与长夜》显示出作家对短篇小说的文学性理解达到了相当的宽度与深度。小说没有正面去写刘志金,这个人物形象是在其他人的生活与话语中显现出来的。跟刘志金一起活起来的还有那个地处边疆的偏僻的塔县。董夏青青对小说环境极其敏感,且只是在人物出场的时候看似不经意地点染那么几笔,而这几笔恰恰是短篇小说的精髓。程多宝的《雾霭》等作品主题并不单一,既书写军事训练,也观照边防军人的家庭生活,展现出军人情感的深沉和厚重。

在实战化训练的要求下,基层部队真打实备,训练强度大幅提高,官兵承受着身体、心理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压力。王玉珏的《跷跷板》讲述了以鲍果为代表的军人群体,费劲心力平衡工作难题和家庭困境的故事。改革强军大背景下,很多官兵个体面临着“进退走留”的现实选择和考验。孙彤的《移防》讲述了在“移防”的任务面前,一个军人家庭的艰难抉择。小说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将纠结、不舍和焦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真实饱满而立体。贾骥的《接兵》讲述了“我”作为排长赴山西挑兵的见闻,吕怡慧的《军营初体验之哆来咪》等作品描绘了兵之初的独特体验,叙事角度也很独特,展现了组织对官兵个体的关心关怀和对人才的培养。尹小华的《昨夜星辰》、刘起伦的《镶着金边的乌云》、李宏的《杭灵的笑容与以前一样》等作品也讲述了官兵成长成才的故事。董夏青青的《礼堂》通过极具生活触感的现实描写和富于现代色彩的叙事方法,写出了时代的变化与个人的成长。

还有一些作品讲述了退役军人步入社会后再就业的状态和生活。王棵的中篇小说《从同志到先生》关注“自主择业”的军人群体,抒发了浓烈的军人情怀。

以裘山山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成绩斐然,引人关注。她们善于洞察军人的内心世界,以细腻的笔触书写军旅故事,体现了温暖的人文情怀。裘山山的短篇小说《加西亚的石头》,上演了一出“无中生有”的好戏。退休军官的生活看似平淡,然而一段“前史”的嵌入开辟出另外一重小说时空,一个勇于改革担当的老军人形象和一个善于自我革新的青年军人形象因此得以确立。文清丽的《她从云上来》《花似人心向好处牵》等小说仍以戏曲为媒介描绘女军人形象。前者借戏曲小生的视角表现聪颖的空军女飞行员对理想事业的坚守、对爱情的向往;后者则将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女军官的坚韧品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修新羽的《山与江河》以一个女生的视角回忆军训往事,流露出对军人细腻深厚的感情。她笔下的军营和军人别具耐人寻味的哲思。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军旅作家快速反应,敏于发现,围绕抗疫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如王凯的《前线的故事》、西元的《在春天里团圆》、李雷的《除夕》等,显示出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深度与较强的概括能力。

回望战争历史、叙写英雄故事是军旅中短篇小说的重镇。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短篇小说从表现形式到故事内容都呈现出新鲜面相,更加贴近生活、接地气,塑造的英雄形象也更加丰盈饱满。朱秀海的《永不妥协》《校枪》等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老作家徐怀中近年来保持了极佳的创作状态,短篇小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描写了一位奇迹般从“植物人”状态恢复过来的老英雄的幽深记忆和生活情状。他的小说文字疏朗,况味深远,在思想性、文学性以及叙事视角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探索和发现。

徐贵祥的《司令还乡》表面看波澜不惊,其实内蕴着丰富而不无锐利的意味与思想,值得耐心咀嚼与回味。乔司令当然是“还乡”事件的主角,他的情怀与乡愁折射出了历史与现实的错位,但是人性的精神光芒却能够丈量出社会的文化含量,这一点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漫延而越发明晰。李学辉的《羊皮月光》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书写驼客的走镖故事。作者的意图是张扬民族精神,但却抽空了残酷的现实,以至于美轮美奂的沙漠风景也随之虚幻缥缈起来。

西元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在形式上独具一格,借用古典音乐的形式与结构,交织成一曲丰富而复杂的“战争重奏”。小说对战争场面和人物内心的描写极富文学性,笔触严谨而冷峻,硝烟味十足。小说的后半部分着力写大地、草原、奔马和那些安详、舒缓、静穆的情绪,那种美感不仅仅是一种壮烈、崇高之美,其中更包含着悲悯、宽容的博大之美。中篇小说《无名连》显示出西元极强的思辨和写实能力。这种写实深入到战争中个体生命的感官、心理等内在经验,细密扎实的故事承载了很多精神性和思想性的存在。

综观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还有继续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一是对革命信仰的提炼还有待拔擢,有的作品没有站在军魂的高度来审视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以至于故事相对肤浅、生硬,表情达意还不够生动、自然。二是对新的时代气象与精神实质的把握还不够宏观、深刻。从题材上看,对强军兴军征程进行“正面强攻”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讲好强军故事、反映强军实践的作品数量上还不够多,质量上也有待提高。三是对军人个体生命的关照还不够准确到位,有的作品对人物的军旅经历、家庭情感、生活琐事的描写流于事象的表层,甚至依赖单一的写作模式,尚没有触及到人物心理和精神的深层空间。

军旅中短篇小说作为军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短平快”且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新生代”军旅小说家的逐渐成熟,他们对小说形式、语言、技巧的敏感与自觉使得其作品对新的军旅经验与军营生活的把握更加真切而深入,各种新鲜的尝试与探索也蕴含着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创作进一步深化、拓展的可能性。真诚地期待新时代军旅中短篇小说突破现有的局限,成为军旅文学的“先锋”,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呈现出更加动人的风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