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重启安-225项目——

乌克兰航空工业能否迎来春天


■李泽晖 侯知健

上个月,在英国军队撤离阿富汗行动中,安-225运输机一次性将3架“超级美洲豹”直升机装入货舱,向世人展现出这款“巨无霸”战机的战略运输能力。

安-225是苏联航空工业的杰出代表作。1989年巴黎航展,安-225驮着“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惊艳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目光。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大量军工产业,包括安东诺夫设计局、马达西奇公司、FED集团等颇具盛名的航空企业。但因经营不善,这些军工企业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没有独立生产过一架飞机。

今年3月,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发布消息称,将通过寻求国际合作重启安-225项目,重振乌克兰航空工业。尽管乌克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但重启安-225项目仍希望渺茫。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技术角度分析,复产安-225是得不偿失之举。有关人士分析,发布复产安-225的新闻更像是为了提升国民信心。相比之下,复产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另一款运输机安-74更为靠谱。

世易时移,重启安-225难度颇高

安-225是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配套工程,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搭载航天飞机执行数千公里的长距离空运任务。

众所周知,火箭在低纬度发射时能够携带更大重量载荷进入预定轨道。因此,苏联大多数航天发射场选址于国土最南端,远离航空航天制造业基地。

从制造厂到发射场,如何实现超大型精密货物运输,成为当时苏联科学家亟待解决的难题。

苏联气候寒冷,水路运输首先被否定。科学家又论证陆路运输可行性,经考察铁路运输沿线会经过大量冻土地带,高额的铁路建设维护费用让苏联政府难以承受。

经过多轮讨论研究,苏联政府决定以安-124为基础,研发一款巨型专用运输机,通过空运方式完成航天飞机运输。于是,安-225应运而生。

不可否认,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运输任务中,安-225是一个既经济又实惠的理想方案。但在商业运输领域,安-225并不是“香饽饽”。安-225货舱可用宽度和高度与安-124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安-225能完成的任务,安-124大多数也能完成,并且成本更加低廉。因此,在全球空运市场中,不少客户更倾向于选择物美价廉的安-124或性能相似的空客A300-600ST运输机,安-225能够获得的市场订单极其有限。

近年来,乌克兰国内经济低迷、国防经费投入不足,安-225复产计划可行性存疑。此外,苏联解体后,军工企业分散在多个国家,断裂的航空产业链也是安-225项目重启的难点。

从目前形势看,重启安-225项目,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部件供应。安-225的相关部件供应商并不在乌克兰本土,且大部分厂家已经倒闭,这就需要乌克兰军工企业投入更多经费参与到相关部件的研发生产中。

二是设计试验。长期以来,安东诺夫设计局人才流失严重、研发资料不全,复产安-225无异于重新研发,很多环节需要重新设计,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大量试验才能获取相关数据。尽管乌克兰拥有安东诺夫设计局、马达西奇公司、FED集团等航空知名企业,但安-225的相关试验工作却是在俄罗斯完成,缺乏技术积累的乌克兰军工企业想要独立生产安-225,难度颇高。

权衡利弊,复产安-74更为可行

相比研制难度系数更大的安-225,复产安-74是一个颇为可行的方案。

近年来,在后勤物资高效运输、武装力量快速投放、重伤病员后方转移等方面,乌克兰军队常常陷入被动局面,对战略投送的需求迫切。

截至目前,只有24架安-26、1架安-70、5架伊尔-76在乌克兰空军服役,这些运输机大多数服役时间过长、缺少维护,战略投送能力大打折扣。

而安-74能够较好地满足乌克兰军队的战略投送需求。安-74是安东诺夫设计局为苏联民航设计的轻型双发运输机,载重10吨、最大起飞重量34.5吨。安-74的机翼和尾翼前缘均安装防冰系统,适合在严寒条件下飞行;发动机安装在机翼根部上方,“肩扛式”的安装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运输机低速滑行时的机翼升力;发动机安装有反推力装置,机轮增设雪橇,这种设计让安-74具备短距起降能力。

此外,安-74的设计制造难度远低于安-225。苏联解体后,安-74的研发资料完备、改进工作从未停止,复产工作相对容易。

重振旗鼓,乌航空工业任重道远

不论是重启安-225项目,还是复产安-74,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作为支撑。

尽管乌克兰有着强烈愿望要重振航空工业,但一系列现实难题摆在面前:

一是产业链断裂。苏联时期,各军工厂产业链高度依存。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军工企业的许多设备和部件需要从俄罗斯进口。10多年前,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安-70等项目上还保持着良好合作。在俄罗斯的有力支持下,乌克兰航空产业链仍能闭合运行。但随着俄乌关系恶化,失去俄罗斯的有力支援,乌克兰航空产业链被彻底斩断,军工产业遭受重击,生产研发能力大幅削弱。

二是军工企业衰败。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呈断崖式跌落,国防经费减少,武器装备订单缩水,乌克兰军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今,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马达西奇公司勉强维持生存;拥有百年历史的哈尔科夫坦克工厂一年造不出一辆坦克;曾生产过航母的黑海造船厂宣告破产……乌克兰军工企业大量生产设备得不到更新,生产效率得不到保障。

三是科研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由于飞机订单急剧减少,乌克兰航空工业新生代技术人员,鲜有机会参与飞机研发过程,难以在实战中积累经验,锤炼核心研发能力。人才流失正逐渐动摇乌克兰航空工业的发展根基。

困难并没有阻挡乌克兰前进的脚步。近几年,国家控股的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动作频频:裁撤与国防工业无关的产业,将旗下60多家公司改革重组为9家公司,实现国防工业企业现代化改革;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阿联酋签署总额为10亿美元的军事技术合作合同。

面对困境,乌克兰航空企业选择应对挑战、主动求变。乌克兰航空企业能否迎来复苏的春天?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图:安-225运输机。

资料图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