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欺骗是指在军事对抗中,利用示假隐真、声东击西等手段制造各种假象,掩盖己方真实意图,蒙蔽、迷惑、调动敌人,使敌难以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做出错误决策,营造于己有利、于敌不利的作战态势。回顾人类战争史,无论战争形态和技术手段如何改变,战术欺骗都被广泛运用,掌握其虚实变化规律,对于打赢未来战争仍有借鉴意义。
弱而示之强,以假乱真的心理战术
用兵之法讲究虚虚实实、兵无常势。采用疑兵之计达到战术上的欺骗目的,以弱示强、以虚示实、以假乱真的手段多用于己弱而敌强,打疑中生疑的心理战。
人们熟知的典故悬羊击鼓、饿马提铃、草船借箭等都属于弱而示强的例子。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国的令尹子元企图依靠战绩立威,“以车六百乘伐郑”,当时郑弱楚强,楚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郑国都城,此时郑国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固守待援或决一死战。燃眉之时,叔詹献出退敌之计,他一面派人向齐、鲁、宋求援,一面命令士兵打开外城的大门后隐藏起来,令城中商家照常营业,百姓照常生活。楚军先头部队进城后见此情景,速报令尹子元,子元不敢贸然进攻,犹豫疑惑难以定夺,不久援军赶到,楚军担心腹背受敌,只好无奈撤军。
现代战争中,多以高科技为手段来制造一些虚假信息,达到战术欺骗的目的。据称20世纪90年代,美军在索马里就曾使用过一种幻觉武器,把耶稣受难的巨幅头像投射到风沙迷漫的空中。一般来说,依靠幻觉武器,可达成至少两种目的:一是战术欺骗。通过激光或声学手段虚构武器、部队和地形,使对方弄不清己方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情况信息,攻击虚拟目标,消耗战斗资源,进而陷入被动困境。二是心理震慑。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向云端或战场上的特定空间投射拥有威信的宗教先知或“神灵”的影像、标语、口号,从心理上恫吓、瓦解敌军,使之恐惧厌战,继而放弃武器逃离战场。最新资料表明,一种新型的心理战武器,是由能产生光线和一连串语言的计算机组成,依据电脑波分析人的个性,并发出一些干扰信息来影响人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动。
强而示之弱,示假隐真的诱饵战术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强而示弱,能而示不能,可以达成至少三种效果:其一,通过示虚示弱的动作,有可能麻痹敌人、迷惑敌人、调动敌人,使敌人不加戒备或走向错误的方向;其二,隐藏己方的真实意图和真实状态,不至于引起敌方的警觉和攻击,为己方赢得相对安全的环境和发展时机,避免过早地与敌人交战或过早地消耗己方实力;其三,示弱示虚或释放假信息、假目标充当诱饵,可以吸引对方兵力火力,有效规避风险、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己方就可乘势而发、突袭制敌。这三种效果都可以使战场情况变得扑朔迷离,进而营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就是采取一系列欺诈诱骗战术将隆美尔赶出了北非。蒙哥马利命令部队在即将发起主攻的北部地区设置大量假卡车、假大炮,并按兵不动,直到进攻发起前一夜才换上真家伙。而在南部地区,则有意地做出将要全力发起进攻的假象,设置了一大堆假油泵房、假输油管道等,以使德军相信主攻将在那里开始。蒙哥马利巧妙地骗过了德军的情报部门,随后迅速猛烈地炮击了隆美尔精心布设的“魔鬼的乐园”,攻陷德军的前沿阵地和布雷区,打开一条条通路。当隆美尔察觉到英军的真正企图时,已经无法扭转败局,不得不实施战略撤退。
新的战争形态下,以先进科技、先进武器为手段的诱饵战术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美空军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发的“忠诚僚机”项目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忠诚僚机”项目本质是一种空中力量编队系统,用无人机充当F/A-18E/F、F-35等有人战斗机的僚机。僚机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按照预设程序自主飞行,主要任务是配合战斗机作战,相当于战斗机“模块化武器挂架”,为有人机提供战术预警、火力和信息支援,既可以充当有人机的“急先锋”率先迎战,替代战斗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还可以在充斥高威胁的空战中充当有人机的“替死鬼”保驾护航,使空战的代价和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无论古今,战术欺骗的目的都是追求迷惑对手的感知与判断,瓦解对手心理,以谋求胜利。实践证明,利用战术欺骗可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和目的,有利于以弱胜强,有利于向对手施加认知影响和心理刺激,在谋略上先胜一局。未来高科技战争中,战术欺骗是智慧、技术、战术的综合较量,仍将在作战中发挥干扰敌方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