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教学为战 研究为战 学习为战
■面向战场 面向部队 面向未来

让思维力在学习中裂变

——空军指挥学院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上)


■空军报记者  乔松柏  董  宾

亮剑空天。 杨 军摄
独家原创
第一视角

仿佛舞台上的主角总是被追光灯照亮,现在,学员就是那主角,聚焦于“追光灯”下。

这是“第0天授课”后,空军指挥学院学员马骁的直观感受。

“第0天授课”,指一门新课开始前,由课程责任教员先概要讲述课程目标、问题,教学安排以及要求。

接下来的时间,便交给学员。

阅读,是马骁首先要做的工作。随着网线端口的指示灯不停闪烁,马骁将教员推荐的选读内容,打包下载到学习电脑。

“嘀!”马骁刷卡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进行扩展阅读。他必须带着课程中相应专题的研讨问题,完成必读、选读和扩展阅读内容,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阅读、授课、研讨、作业、考核”,这是该学院近年来打造的一条崭新学习链路。在整条链路中,学员都是“主角”。

0——这个数字颇有哲学意义。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既是学习的本义,也是求知的源头。这个本义和源头,充分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习者从一个知识灌输对象和被动学习者,转到主动学习状态;由单纯学知识向主动练思维、强能力转变。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场对学习的改造悄然展开。

3年前,空军指挥学院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以培养学员的学习力和思维力为核心要素,开展了一场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改革。2019年,全军院校长集训中专门介绍并观摩了他们的经验。

改革,就从模式改起,从如何学习改起。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可能“知道”

热烈的掌声,让马骁“有些恍惚”,也让他从中感受到更深的含义。

马骁来自空军某三代机部队。他们这个期班的学员报到后,学员大队大队长张强就安排他给大家讲了一课。

在课上,马骁给大家播放了两段空中激战的视频,分享了自己参加新型飞行教官培训的体会和感受。

在掌声中,马骁读出了同学们对自己的赞许,以及对获取新知识的期待。但他也有些奇怪:新型飞行教官培训开展这么多年了,那些来自地导、雷达等部队的同学们却对此知之甚少。

尽管在日常演训活动中,马骁没少和其他兵种部队的官兵进行协同,但其实他对友邻兵种的了解也不是那么丰富。

正在向联合作战目标奋进的我们,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有句名言,科学的革命并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学习就是这样,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给求知带来进取的动力,才可能“知道”。

让学员入学后,先看到未知和差距,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这便是空军指挥学院的良苦用心。他们尽量安排来自不同兵种、不同岗位部队的学员住在一起,方便交流沟通;研讨编组时,也尽量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分到一个组,促进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

入学不久,马骁就接到通知:所有学员都要提交本单位一个典型案例、一项成功经验做法、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每个人都要在大队或学院进行一次学术交流。

通过交流,很多学员感慨“像是打开了一扇窗”。不少人也第一次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视野有多狭隘!

探索未知,由此成为一种紧迫。

受到激励的马骁意识到,自己在很多领域近乎一张白纸。他感慨“自己来晚了”,因此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迈开了加速学习的步子。除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他还捧起社科人文类书籍。有学员戏称他得了“学习进步狂想症”。

高效的学习,一定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在的求知。记者提出的这一观点,引起战略战役系主任秦前付的共鸣。

秦主任至今还记得,当年他讲完一堂晦涩难懂的课后,有一位学员趁课间专门来讨论问题。

“不少学员见到公式就头疼,没想到,这位担任飞行领导干部的学员,却运用数学公式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秦主任说,当时,他发现这名学员求知的眼神,亮闪闪的。

善学者进。如今,这位学员早已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但爱学习的习惯丝毫没变。

研究式阅读成为“必修课”

学员王浩宇报到的当天晚上,便在宿舍墙上安装了一个三层木制书架。很快,他从图书馆借的书,便摆满了书架。他清楚知道,自己放弃读博的机会到空军指挥学院参加培训,究竟为何而来。

学习,从研究式阅读开始。这也是学院打造的学习链条的初始一环。

一项数据表明,在一些军事强国,军人的年阅读量为40至50本书。为帮助学员养成阅读习惯,空军指挥学院要求教员在每门课程计划中,专门明确必读内容、选读内容和扩展阅读内容。同时还规定,把阅读时间列入课程表,要求阅读时间不得少于课内时间的50%。

由此,过去常说的“课外阅读”,成为“正课”中极为重要的首要环节。

改造我们的学习,先从图书馆改起。学院图书馆二楼的学术文献阅览区,书目按专业课程划分,陈列在不同的书架上。图书馆馆长卓蔚介绍,为方便学员查找资料,他们还用红色卡片标注教员指定的阅读章节;把相关电子资料进行打包,按课程模块精准推送给学员。

当然,这些变化都是外在的。学院教务处处长黄志永说,阅读分为知识性、心智性、娱乐性3种类型。而心智性阅读是学院所提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知道“是什么”,到读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学员不仅要对指定阅读材料进行深度分析、独立探索加工,还要准备问题清单,撰写研讨提纲。因为,只有阅读得扎实深入,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后续的各个环节。

对于这种阅读方式,即使是已经有较好阅读习惯的王浩宇,仍然觉得很“烧脑”。自2014年以来,他已阅读了300多本书、写下40多万字的电子读书笔记。

在王浩宇看来,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式阅读,就像一个出色的侦探绞尽脑汁、抽丝剥笋,找到可能的答案。

有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阅读思考不深入,听课时就会吃“夹生饭”;提不出新颖观点,后面的研讨就得不了高分。

阅读本身并不会创造价值,阅读带来的改变才能创造价值。

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变化发生了:马骁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哪个教员课讲得精彩,下课后一定追上去请他推荐几本书;学员武海军开始边读书边批注,翻开他案头的几本书,只见书页空白处,红蓝颜色的笔记密密麻麻,其中有不少思想的火花……

最近,空军指挥学院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学员每天阅读量达50至80页,合计超过2万字。

让学员走向课堂中心

与传统教室相比,这间教室没有讲台。15位学员围成一圈,合同战术教研室教授王明志与学员坐在一起。

置身这间教室,记者发现,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清晰地看到所有的人,方便师生近距离交流沟通。

原来,空军指挥学院借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的经验,改造出66间包括小班化、马蹄型、混合型在内的多种研讨教室,改变了以教员、以讲台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传统教室,教员站在三尺讲台上,位于课堂的“C位”,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教员身上。而身处研讨教室里,所有人都在“C位”,学员成为主角。

教室的改变,无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学习中,学员是主体、在中心。

为凸显学员的主体地位,每次上课前,教员会将《课程教学计划》发到每位学员手中,使学员明晰整个教学安排,方便学习准备。他们创新开展“第0天授课”,开课前由责任教员进行教学布置,让学员提前掌握教学全貌,自主进入学习情境,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的:把课堂还给学员。

学院还提倡精讲——学员阅读能看懂的知识,教员不再讲授,需要在研讨环节进行讨论的也不讲……起初,这让一直习惯站在台上“讲”的教员们很不习惯。同时,学院还明确要求,教员在传统教室上两节课后,必须组织至少两节课的研讨。

研讨,表面上看就是开口说话,从深层次上看,却是思维能力的展现。学院研讨式教学模式推行之初,课堂上高谈阔论者有之,沉默寡言者有之,也有人把研讨异化成了争吵,辩论得面红耳赤,却压根没讨论到点子上。

怎么办?教学团队围绕战例、案例,精选研讨主题,让学员研讨有方向;引进结构化、思维导图、鱼骨图分析法、抗辩式等研讨方法和工具,让学员学会研讨;采取15人左右的小班化混合编组,让不同专业背景学员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同时,学院努力创设宽松包容、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鼓励学员大胆去讲,教员只在研讨中起到启发思考、催化能力的作用。

自此,教员们有了一个新称谓——“催化师”。

记者旁听了王明志教授组织的一堂《空军合同战术基础》研讨课。

“协同作战中,假如运输线被切断了怎么办?”王教授先后向来自空军空降兵部队、汽车运输某团和地导某旅的学员发问。

学员逐一回答后,王教授又接连抛出几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如何与陆军部队协同?”“在物资运输途中,如何防止敌侦察偷袭?”

研讨中,少见随声附和,常有热烈讨论。每位学员结合自身实际,或从后勤保障角度,或从协同作战角度,或从精准运筹角度,尽力提出高价值的观点。他们剖析原因、给出对策,在相互启发中,一个个“金点子”不断涌现。

思想的燧石,就在一次次的相互敲击中,迸射出闪着光芒的火花。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低层次的学习,只是信息的获取,而高层次的学习,应当是观念的碰撞与意见的交流。

这种交流和碰撞带来的观念跃迁和智慧聚集,令人欣喜。

引导指挥员在思维空间里成长

前些年,一个事实略显尴尬:学院给学员教了不少知识技能,但很多学员回部队后发现,所学的知识大多用不上,或者不知道咋用。

为啥?能力不够。能力的增长离不开获取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就像一堆沙子、水泥、钢筋混杂在一起,并不能自动成为一栋高楼一样。

很多学员所欠缺的,就是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工具——学习力和思维力。

有人说,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相对内在的、起支撑作用的能力——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也是“元能力”。

也有人说,思维力是决定科学世界观的底层密码,在时代变迁之际,最需要改变的首先是思维。

正如合同战术系副主任陶全明所说,一支军队只会在指挥员的思维空间中成长。这便是改变思维的意义。

说到底,作战指挥就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对于以培养空军优秀指挥员为主要职能的这所军事院校来说,无论是研究式阅读,还是研讨式教学,其深远目的都是培养学员的学习力和思维力。

学员王浩宇常在课堂上以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认识而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一次研讨课上,学员们围绕某战役进行讨论。不少学员都赞同一个观点:某外军战损比高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电子干扰的应用。

王浩宇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外军其实也用了电子干扰,但他们总是按一个战术行动,被对手摸清了规律,所以战损比越来越高。”

王浩宇的分析赢得一阵热烈掌声。他感慨地说,当知识经过批判性思维,才真正内化成我们的知识体系,进而产生力量。

锲而不舍改造学习,让他们收获了什么?

收获之一:学会了质疑。合同战术教研室教员张上球说,战场上有时并不缺执行有力的人,缺的是能够大胆质疑并通过分析判断提出自己见解的人。

收获之二:学会了表达。对于一位指挥员而言,会总结能表达才能有追随者,才能指挥好千军万马。研讨中,学员们充分表达思想,在提高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领导力。

收获之三:掌握了思考工具。人改造工具,工具也在改造人,甚至在淘汰人。在学习研讨中,学院引进了不少研讨方法和工具,为学员研讨提供基本遵循,也培养出学员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收获之四:学会了科学决策。“这种分析决策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即便家庭遇到夫妻矛盾也适用。”当政治工作系副主任付土旺说出这句话时,不少学员发出会意的笑声。

对于大多数指挥管理军官而言,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场战斗的胜负。为避免“拍脑门”“跟着感觉走”,他们必须学会科学决策、快速决策。

在这堂“决策示范课”上,学员们经过独立思考、发表意见、澄清问题等几个环节,很快就得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及对策。

研讨课结束时,付土旺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科学思维的学习就是如此,它可能不会告诉大家具体怎么指挥,但可以帮你们打开一扇走向胜利的新大门!”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