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大山的记忆


■陶 纯

我喜欢山,因为山有记忆。

最早我喜欢那些作为旅游胜地的名山,如泰山、黄山、华山——这类名山是中华大地上傲然挺立的风景;再长大一点,喜欢刺激,我又向往那些高不可及的大山,如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它们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再后来,当我仔细研读过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之后,又迷上了另一类山——这类山在历史上原本不是旅游胜地,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名声越来越响,游人越来越多,它们闯入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类山主要有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沂蒙山等,它们和中国革命的历程密不可分。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农民起义仅仅动摇了某几个王朝的根基,却终究无法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进入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改变了历史。大革命失败后,痛定思痛的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率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壮大武装,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的版图上有数不清的大山,革命者所选的目标必须远离大城市,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那里人口最好比较稠密,具备革命基础,否则没有兵源,没有补给,难以持续发展。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结合形势的发展,有一些山区便陆续汇入了革命的洪流,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峦一时成为历史的主角。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沂蒙山就是四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山区,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活教材。

这里只说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之罗霄山脉的中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自党创建以来从未有过的“工农武装割据”,从此照亮了中国革命的万里征程。1928年4月24日前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万余人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骨干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促进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进一步发展。从此,井冈山就像一盏暗夜里的明灯,照亮了从血泊里爬起来的革命者脚下的道路。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史诗中最壮丽的篇章,正是在这里,饱经磨难的中国共产党摸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极重要的出发点。

通过毛主席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朱德的扁担》这篇小学课文,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井冈山。2004年6月,我作为电视剧《红领章》的编剧之一,到南昌参加剧本研讨会,随后第一次来到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三天时间里,我怀着朝圣的心理,虔诚地把该到的纪念场所几乎都走遍了,并且边看边与自己脑海中关于这些场所的革命历史知识相对照,进而丰富、校正自己头脑中的史料库。

2009年8月,我第二次上井冈山。这一次时间稍长,在井冈山待了一周多时间,看了更多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感悟,或者说,与井冈山的感情更深厚了。我第一次来时,游客尚不算多;第二次来,发现人气旺了许多,不少身穿红军服装的人们排着队上山,唱红军歌曲的声音此起彼伏。井冈山,真的热闹起来了。

第三次来井冈山,是参加《小说选刊》的采风活动,如织的游人,充分说明了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的巨大吸引力。这首先得益于人们对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的向往和亲近,得益于自然环境和出行条件的改善,人们往山里来,不觉得远和难了。人们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和熏陶的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这些年来,我每到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注意观察。这是一个“晴雨表”,来的人越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事业的根基越牢固。在井冈山、在延安、在西柏坡、在瑞金、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都见到过人潮涌动的情景。身处滚滚人流之中,你不会感到孤独和失意,你会发现,自己离革命的初心,是那么近,那么近……

几十年来我见过许多大山,每每仰视它们,或立于山顶俯视大地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井冈山,当然还有大别山、太行山、沂蒙山等这些曾经燃烧革命火种的大山。它们是一条条红色血脉,给我们补充营养,指引我们继续奋斗。在我眼中,井冈山既像一个老人,它历经沧桑、冷峻超然;又像一个壮汉,血气方刚、质朴庄重;还像一位母亲,慈爱宽厚、热情似火。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井冈山本来是一座极普通的山,在革命的血脉流过之前,它沉默着,在那之后,它仍旧沉默。可是,大山是有记忆的,过往的一切都铭刻在泥土里、岩石上,铭刻在无尽的岁月和人们的心中。

第三次井冈山之行的一天晚上,我从居住的招待所走出来,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走向山边,停在一棵大树下。我凝神细听,发现似乎每一片树叶、每一缕风声、每一声虫鸣,都在向我讲述过去的故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