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肩章”的红色追寻(之二)


陈彦航
李帆帆
杨小犇
谢玉

戈壁逐光

■黄  超

【人物名片】陈彦航,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获评优秀士官3次。

“白了头发、弯了脊梁,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她们是绽放在戈壁里的伟大母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色教育基地——第126团“戈壁母亲”展览馆内,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上士陈彦航面对镜头,深情讲述着第一代“军垦母亲”屯垦戍边的故事——

从20世纪50年代起,内地数万名女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建设和保卫新疆。从此,她们和其他兵团人一样,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在戈壁荒滩里建起一座座绿洲。她们如同一江春水,注入千里戈壁,哺育了军垦事业,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戈壁母亲”。

今年年初,支队要组建“红肩章”宣讲小分队。陈彦航在选拔赛中以总成绩第一名通过考核,正式上岗。

“陈教员,下次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我们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一次党史宣讲课上,战士们向陈彦航发问。

这一问,让陈彦航陷入沉思,怎样才能讲好兵团历史?“兵团精神”又该如何理解?

指导员告诉他,要想了解老一辈兵团人的奋斗故事,兵团第7师第126团的“戈壁母亲”展览馆是个不错的地方,那里保存了老兵团人曾经住过的地窝子以及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等。但展览馆离各中队都较远,很难统一组织官兵去现地参观。

“去不了现场,那就让我来当主播,带大家一起参观。”陈彦航与支队宣传干事一合计,决定去展馆进行一场现场直播。

“原来地窝子是这样的!”“兵团前辈们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付出太多太多!”“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直播中,陈彦航盯着屏幕上一条条弹幕,真切感受到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线上互动,远比“你讲我听”的传统方式更有效。支队政委安会永夸赞道:“陈彦航这小伙儿很有灵性,讲起课来很生动。”

其实,如今在镜头前挥洒自如的陈彦航原本沉默少言。新兵下队时,他曾因不适应中队的艰苦环境,闷闷不乐了好一阵子。

“苦地方、累地方,就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看到陈彦航情绪低落,班长向他讲起老一辈兵团人为国屯垦戍边的故事,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鼓励他扎根军营、建设边疆。

第一次演讲、第一次组织训练、第一次主持联欢晚会……陈彦航重整旗鼓,不断突破自己,不仅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还成为总队文艺轻骑队骨干和支队多才多艺的“小明星”。

表演节目、主持晚会、剪辑视频、导演并参演微电影……入伍9年来,陈彦航先后获得全军、武警部队微电影大赛多个奖项,并被评为支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新闻舆论先进个人,还取得后勤专业兵比武第二名……这一路,陈彦航收获满满。

“我不是‘明星’,只是一个努力追梦的战士。”每当别人夸赞他时,陈彦航反而腼腆起来。

“用情景剧讲党史肯定很受欢迎……”现在,爱动脑筋的陈彦航又开始琢磨着创作党史情景剧,希望为官兵奉献一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节目。

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做坚守信仰的“追光者”。军旅路上,陈彦航始终昂首前行。

太行足迹

■张 强  龚  伟

【人物名片】李帆帆,武警山西总队长治支队中士,支队“红色蒲公英”理论小分队成员。

“在这4年里,奶娘践行诺言,无私奉献。小白桦吃着奶娘的奶水,而比他大7个月、奶娘的亲骨肉却喝着玉米面糊糊……”在位于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士李帆帆声情并茂地向新兵讲述“太行奶娘高焕莲”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迎新兵第一课,李帆帆已经讲了4年。

长治市武乡县坐落在太行山西麓,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抗战足迹留存于斯,太行精神根植于此。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入伍7年来,李帆帆不断追寻着八路军的抗战足迹,寻找“中流砥柱”的胜利密码。

李帆帆在入伍之初,就听说中队驻地红色资源丰沃。一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之行,让他产生了担任红色讲解员的想法。

伫立在左权将军汉白玉雕像前,李帆帆心中肃然起敬。耳边传来讲解员的讲解声:“1937年12月3日,左权写给母亲一封家书,信中写道:母亲,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

归队后,李帆帆在交流分享会上谈道:“今天,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左权将军的形象一下子在我眼前生动鲜活起来。行行家书令人动容,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就是太行精神的力量……”随后,他表露了想当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的想法,并得到指导员的支持。

武乡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全县境内有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关家垴歼灭战遗址等70余处革命旧址和红色文物,可谓“举步皆是八路军文化,处处展现根据地特色”。半年多时间里,李帆帆一边阅读抗战书籍,一边寻访各处革命旧址。渐渐地,他感觉书本上那一个个战斗故事和革命英雄人物,都鲜活起来,自己仿佛也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第一次到纪念馆讲解,李帆帆依旧选择了左权将军的故事。“这张全家福是抗日名将左权和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在八路军总部驻地的合影,这时左太北刚刚出生3个月。父亲为了参加革命,毅然把她和母亲送去延安……”站在一幅幅照片前,李帆帆声音时而铿锵,时而低沉,共产党人的信仰、青春、生命,通过他的讲解,冒着热气走进参观者心中。

“咱们的战士讲得太好了,军人讲军史、战史,更有硝烟味!”纪念馆讲解员田悦慧夸赞道。

如今,李帆帆主动请缨担任支队“红色蒲公英”理论服务小分队成员。在他的带动下,支队里又有10余名战士加入讲解员队伍。

玫瑰色的朝霞染亮天空,通往纪念馆的道路掩映在一片碧绿浓荫中。“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在太行山上》的熟悉旋律萦绕在耳边,李帆帆感觉心中突然生出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温暖而又坚定,一直推动着他步履不停,奋力前行。

故事之外的成长

■熊湘平 张根深

【人物名片】杨小犇,武警湖南总队娄底支队上等兵,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大哥哥,为什么称蔡和森一家是‘革命家庭’呀?”“蔡和森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湖南双峰蔡和森纪念馆内,杨小犇刚结束一场讲解,学生们就把他团团围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迫不及待地向眼前的武警哥哥提问。杨小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耐心地一一解答。

1米8的个头,匀称的身材,无论何时都把腰杆挺得笔直,即使不穿军装,杨小犇都有一种典型的军人气质。

“近两万字的讲解词,能在短时间内讲得这么流畅,他是我见过最努力的讲解员。”提起杨小犇,馆长尹晓奔赞不绝口,“杨小犇是我们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二那年,杨小犇带着军旅梦想来到部队。新训结束,他被分到距离市区较远的双峰中队,看着颇有年代感的营房,他心里顿时有些泄气。

有一次,中队指导员问起他的军旅目标,他直言不讳:“当两年就退伍,回去继续上学。”

新兵下队第一课,中队组织他们到离营区不远的蔡和森纪念馆参观见学。在那里,杨小犇第一次听到革命先驱蔡和森的故事。

塞纳河畔,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对于蔡和森阐述的这些主张,毛泽东认为“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初心在艰难摸索中萌发。两位湖湘青年怀着一腔热血豪气,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是什么让这个热血青年毅然踏上革命道路?又是什么让他敢为人先站到了时代前沿?”杨小犇被蔡和森身上的革命精神深深吸引。回味那段初心岁月,他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许久平静不下来……

正逢支队要培养首批“红肩章”讲解员,杨小犇便毫不犹豫报了名。查阅资料、背记讲解词、向地方讲解员请教、试讲……1个月后,他就熟练掌握了讲解词,正式走上讲解员岗位。

建党百年之际,杨小犇的讲解频次更高了。为强化讲解效果,他提炼了“‘向蔡同盟’的浪漫”“四张特殊的党费缴纳单”等10余个精彩故事。在一本本排列整齐的法文书籍前,他给大家讲述蔡和森勤工俭学的故事;在蔡和森创办的《向导》周报前,他讲述蔡和森废寝忘食办报的故事……每转换一个场景,就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常讲常新才能让讲解更加吸引人。”今年以来,杨小犇不仅在蔡和森纪念馆讲解蔡和森事迹,还在蔡和森故居的“初心讲堂”上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由于理论功底扎实,军事素质过硬,今年4月,杨小犇被中队任命为副班长。“在讲解先驱的故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军旅价值。”杨小犇说,“我已经向中队提交了留队申请,在先驱故里,我们更要当好先驱传人!”

跳动的火焰

■丁  乙

【人物名片】谢玉,武警贵州总队遵义支队下士,总队“红色故事优秀讲解员”,获评优秀士官、“四有”优秀士兵。

眼前的谢玉,皮肤略显黝黑,目光明亮,嗓音浑厚有力。“我是来自武警遵义支队的义务宣讲员,今天是我第一次进行宣讲,讲得不好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说罢,他向参观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前,谢玉娓娓道来:“86年前,一场关乎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会议在这里召开……”谢玉面带微笑,恰到好处的手势,配合着清晰流畅的讲解,赢得了大家认可。

2016年9月,带着从军报国的梦想,谢玉携笔从戎,来到红色名城遵义。新训期间,凭借着沉稳浑厚的嗓音,谢玉被选为“军营广播”的播音员。

本想在新岗位上好好露一手,可是直到开播前一天,他仍没有选定广播稿的主题。那是个周日的下午,谢玉坐在桌前冥思苦想,不觉间太阳已落山。他缓步走到窗边,只见远处群山奔涌起伏,如同大海中被定格的波涛,落日的余晖将云海染上了或金黄或橙红的霞光。

蓦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几个字涌入谢玉脑海中,娄山关战斗的景象渐渐浮现在眼前。

“对呀!我们这里除了遵义会议、娄山关战斗,还有数不胜数的红色故事,这不就是最好的主题吗?”想到这里,谢玉赶紧查找资料,忙碌起来。

强渡乌江、鏖战娄山关、二占遵义、四渡赤水……新训期间,谢玉将红军转战遵义的完整脉络用广播的形式呈现给全体新战友。在播音员这个岗位上,他蹒跚地迈出了“讲红色故事”的第一步。

2018年,谢玉选取士官,并成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义务宣讲员。此后,每年新兵到会址参观见学,谢玉都会站在队列前为大家介绍遵义会议的历史。伴随着激昂的解说,他肩头的红色肩章仿佛化作一团跳动的火焰……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一张张承载历史的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段段触动人心的故事,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闯新路、独立自主开新局的艰难跋涉。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让谢玉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处处镌刻着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烙印。

前段时间,支队组织“红色研学之旅”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红色场馆和战斗遗址。经过近3年成长锻炼的谢玉,当之无愧成为研学活动的主讲人。

研学之旅第二讲,支队官兵走进娄山关。巍峨的大娄山上,谢玉看着远处苍茫的群山,思绪被拽回新训期间的那个傍晚。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正在紧张整理广播稿的年轻士兵……

望着面前一双双满含期待的眼睛,谢玉回过神来,整理思绪,开口说道:“大家好!我是支队红色宣讲员谢玉。今天,我们来到娄山关,娄山关战斗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摄   影:黄  超  张根深  闫尚松  肖  静

图片制作:孙  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