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57岁高龄的徐特立同志参加了长征,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长征途中,年迈的徐特立就像普通战士一样,手拿一根自制手杖,和大家一起行军。衣服破了自己补,草鞋烂了自己编,缺少粮食的时候,他忍着饥饿带头挖野菜,教战士识字,亲自下河探路,总能给身边人带来鼓励。新中国成立后,已是72岁高龄的徐特立依然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劲头和学习状态,“每天坚持8小时工作制,开会、作报告、写文章,忙个不停”。为鞭策自己,他还制订了一个20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
20世纪50年代有一首歌曲家喻户晓,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这首歌可以说是我们党历史上像徐特立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真实写照。已年近半百的林伯渠在长征途中拒绝骑马,一直拄着拐杖行军,手里还提着一盏小马灯照亮着大家;朱德在耄耋之年仍多次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以明志……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年龄虽长,却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慷慨高歌为革命,终身奋斗不知老,为我们树立了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的榜样。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首先要坚守理想信念。革命人之所以永远“年轻”,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所有的努力、奋斗与牺牲,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在敌人的疯狂围剿和封锁下,很多红军战士在寒冬腊月里也只能穿两层单衣,晚上睡觉没有被子,只能钻到稻草堆里。然而,艰苦的生活和极度的困难没有吓倒英勇的红军,正如老红军刘显宜所说:“虽然生活这样苦,但是大家都不感到什么苦,情绪是饱满的,精神是乐观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斗争的方向和勇气就都有了,什么样的敌人和困难都不在话下,什么样的个人得失都可以置之度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要保持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一个人革命一阵子是容易的,更重要更可贵的是革命一辈子。”在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经常这样教导学员,“今后同志们的革命路程是漫长的,会有种种艰难险阻,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每个同志在革命的征途中,不能摔了一跤便哇哇哭起来,‘我不干了’。应当从地上爬起来,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继续勇敢战斗前进”。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推动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重大责任,继续保持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毅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革命到底,显得尤为重要。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奋斗中磨炼意志、锻炼品质;深入群众真抓实干,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抓铁有痕的韧劲,一件一件地做好工作,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项一项地实现目标,始终激情澎湃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还要发扬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心态的年轻,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不低头、不服输的劲头。永做年轻的革命人,就是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作斗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打牢国家自立自强的基础,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用不服输的战斗精神与困难做斗争,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依然需要发扬革命者的斗争意志,对阻碍战斗力生成、部队建设水平提升的矛盾问题,党员干部要有那么一股朝气和韧劲,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主动投身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练胆魄、壮筋骨、长才干,以雄健的精神涉险滩、爬陡坡,做永远充满朝气、锐气、正气的革命人。
(作者单位:31689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