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出自《孟子·公孙丑》,意思是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利用有利时势。重视对社会发展之“势”的分析和把握,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势”,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过程的必然趋势,并常常将之与“理”作为一对范畴,认为“理”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中所蕴含的规律性。战国时期商鞅较早论述了“势”与“理”关系,提出“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以客观存在的“势”与“理”来论证社会现象的产生与消亡,较之以“天命”或纯粹的“圣人之意”来说,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明末清初王夫之认为“势之必然处见理”,提出根据人的努力来建构社会“中正之道”,肯定历史前进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价值,揭示了“理势合一”“理势相成”的历史观。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对历史发展之“势”,有着自己特有而深刻的见解。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把握中国进步、乘驭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中,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开辟出新的方向和正确道路。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与物质世界规律类似,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任何人、任何集团和党派都不能随心所欲、自作聪明去创造历史,应“乘势”而为。同时,人类历史又是由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构成的,是“合力”的结果。习主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所谓“观势”“用势”,即认识和运用规律,就是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这就启示我们,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突显了人类认知和驾驭规律的重要性。“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有了目标,有了能力,还要待时而作、顺势而为,才能取得成功。一是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演变机理。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0多年前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二是从时代大潮中探究历史规律。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只有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才能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三是从全球风云中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运筹帷幄,掌握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大历史观,才能为“乘势”打下基础。
历史之所以是教科书、营养剂,就在于它能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走向未来之“理”。今天,我们要自觉地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在“乘势”中合乎规律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