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远行的“送电人”


■成 剑

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上,鲜红的太阳探出了头。

此时,驻扎在某海岛的连队会议室里,来自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的电力专家们刚刚结束一场“会诊”。

因无法与内陆电网联通,这个小岛仅靠一套老式柴油发电机组提供基本用电保障。

“小岛上总笼罩着沉闷的‘隆隆’声。”连长潘超明说,在连队,除值班勤务战备用电外,熄灯后停机断电成为常态,官兵的工作生活极为不便。

由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副教授刘金宁带领的专家队伍,专门前来解决海岛用电难题。“对边海防部队电力能源保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和技术服务,是学校加速推进部队新型军事能源建设的重要举措。”刘金宁说。

这已经是他们第3次上岛。看着官兵们期待的眼神,刘金宁告诉大家:这次一定给官兵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上岛后,专家们顾不上船只颠簸带来的眩晕恶心,一头扎到现场。在前两次实地考察基础上,他们共同商讨新能源建设方案。

上百个参数、几十条线路,在一张图纸上,专家们沿着电流的方向,一段段研究排查,一个个参数反复测算,甚至不放过一个元器件。

熄灯哨声响起,为不影响官兵休息,也为了节省用电,专家们在应急灯、手电筒下继续攻关。

大海恢复平静,专家们的讨论依然热火朝天。

发现漏洞、提出设想、形成方案、反复验证……一系列解决问题的配套方案,在专家们的集思广益中纷纷“出炉”。

看着图纸空白处密密麻麻的研讨成果,大家相视一笑。教员尹志勇这时发现,满格的3盏应急灯电力早已耗尽,第7支手电筒的灯丝也即将变回原色。

“会诊”无疑是难熬的。“一方面天气热,只能硬扛;另一方面压力大,论证不好会留下很多‘后遗症’,给官兵带来新麻烦。”尹志勇说。

“咱们以后用电不用愁了!”潘超明第一时间把专家反馈的消息告诉官兵,看着大家欢呼跳跃,尹志勇觉得“一切都值了”。

海风轻拂,海鸥伴唱。专家们刚回港靠岸,就辗转祖国的西南边陲——他们要给海拔4500多米的某高原哨所送去光明。

服务部队,就是要实实在在。半年多时间里,电力技术服务专家团队从京畿之地出发,远赴东南沿海,驰转西南边陲,已经走访7个一线部队,往返行程6000多公里。

一路远行,一路攻坚,在为基层部队服务的征途上,他们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上图:刘金宁副教授与团队成员调试检修野战多源互补通用供电平台。

作者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