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边关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你好,喀喇昆仑


■本报记者 陈小菁

初上高原,新兵王志涛怎么也琢磨不透喀喇昆仑多变的天气。

傍晚还是晴天,不想很快飘起了雪花。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驻训点,一顶顶绿色帐篷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白色。

走出帐篷,王志涛眺望通往山外的路。雪花打湿了这位列兵的肩膀,远方的天际泛起微光。

长路蜿蜒,一束光由远及近……那是团里运输物资的车来了。昏黄的车灯照亮雪夜,也点亮一颗颗孤寂的心。驾驶员一件件卸下车上的物资,最后递到官兵手上的是一封带着体温的信笺。

这是一封跨越3000公里的信。

信封上的“加急邮戳”诉说着写信者的真挚情感。拆开信封,一张老照片掉了出来。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战士穿着军垦戎装,脸上晒伤的瘢痕、星辰一样闪亮的眼睛,让青春气息呼之欲出。

信笺上的墨迹已干,深重的情谊挥发墨香。写信者名叫“智建”,是一位奔走天路30载的老兵。

那天深夜,整个帐篷都是温暖的。信笺从一名战士手中递给另一名战士,最后传到了连队最年轻的战士王志涛手中。

捧着信纸,随着王志涛一字一句的朗读,老兵质朴的话语、娓娓的讲述,让在场的战友都红了眼眶。

将时间指针拨回些日子,3000公里外的古城西安,一栋普通居民楼的一扇窗前,灯火明灭。老兵智建伏在桌前写着什么,神情专注。

老兵手边,一本旧影集尘封着他的一段军旅记忆。抬头望向窗外,他下意识地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记忆的列车又一次疾驰回到喀喇昆仑——那云端天路,是老兵一生追寻的“故乡”。

48年前,16岁的智建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从此奔走在高原运输线上。在离开天路许多年后,一次偶然机会,已经64岁的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新疆军区某运输团战士何弘林含泪诵读姐姐家书的情景,不禁深受感动。

那天,智建找出家中的旧军装,拿出信纸给老部队的战友写信。

“在死人沟里睡过觉,班公湖边看过海。那时天路难行,我们随时准备献出生命……”离开部队30多年,老兵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兵。智建的儿子智文滔说,为了写这封信,父亲连续多日构思。老兵特别认真,不允许信中有任何涂改,哪怕只是一个标点错了,都要重来一遍。

最终,老兵完成了这封亲笔信。信笺和老照片被牛皮纸和胶带裹了一层又一层。生怕邮包走得慢,他还叮嘱儿子盖上“加急邮戳”……

“你的青春奉献在哪里,生命中最美的记忆就留在哪里。”对汽车兵来说,“喀喇昆仑”是记忆深处的温暖港湾。这4个字,就是他们的目光所及、他们的全世界。

这条路上,汽车兵经历风雪阴霾、天灾险情,与危险相伴、与死神赛跑。这条路上,他们成长为一个个扛着风雪、向阳出发的兵。

一个老兵的记忆,就是一群人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

相仿的年龄、不同的时空,环境在变、时代在变,汽车兵身上流淌的血脉亘古不变。青春之路,亦是平凡之路。坚守、奉献的天路精神,是一茬茬天路汽车兵心中最重的砝码、价值的考量。

笺短情长,寸心难寄。长路向远,始于脚下。

“青春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梦想和远方。”那天晚上读完信,年轻的汽车兵心中的终点更加清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汽车兵们再次出发。

“你好,喀喇昆仑。”这是他们的青春宣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