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红色旧址现地教学——

重回戈壁,追寻航天先辈足迹


■奉青玲 本报记者 王凌硕

“当年我们运送卫星、火箭零部件的时候,经常遇到风沙。在这个大风口,我们曾全连出动战风斗沙,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完成任务,不容有失……”仲夏时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老职工吴恒金,来到当年自己战斗过的地方,和年轻官兵一同学党史话初心。

现年85岁、党龄65年的吴恒金老人,是1957年第一批进驻戈壁滩的航天创业者,曾执行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航天特运任务,见证了发射中心创业的艰苦卓绝。

“我们执行任务的时候,白天黑夜连轴转。实在困了,眯一会儿就接着干。” 回忆起当年接运专列的场景,吴恒金依旧心潮澎湃,“当时大家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党叫干啥就干啥。”

“吴老的讲述带给我极大震撼,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精神,将这条铁路维护好,确保每一趟专列都安全、正点。”铁路管理处战士郭旭龙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光学测量点旧址,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旧址寻根行”活动正在进行。“当时工作人员住的都是地窝堡,地上挖个坑,上面搭个帘子……”高级工程师魏明山向年轻科技人员讲述当年的情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坚持以史育人,充分利用具有航天特色的历史展览馆、功勋发射场、功勋测量点等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现地见学等方式,引导官兵重温党史军史、传承红色血脉。

漠风呼啸,黄沙漫天。在沙漠深处,搜索回收分队在搜救训练间隙,组织主题党日活动。“1967年7月13日,为了在茫茫大漠里搜索导弹残骸,电影放映员李再林主动请缨参加任务,成为搜索分队中最年轻的队员……”搜救队队员聂世超为战友们讲述李再林烈士的英勇事迹。

爬沙山、翻沙丘……通过灵活的现地教学,该中心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把红色旧址拓展为教育课堂,引导大家自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工作训练。

一件件史料文物,一处处红色旧址,一段段感人事迹,激励广大官兵在追寻先辈足迹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起高标准完成航天发射任务的强大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