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兵器装备集团成都陵川特种工业公司展馆,一枚锈迹斑斑的迫击炮置于展厅中央。穿过历史硝烟,这门“功勋炮”像一位老兵,见证着中国迫击炮的发展。
展馆内,50余种型号迫击炮依次排开,大到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小到60毫米便携式迫击炮……这里几乎囊括了我军历史上所有型号的迫击炮。
作为我国迫击炮科研生产企业,“陵川造”的身影屡屡亮相阅兵场——
国庆60周年大阅兵,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威风凛凛地从天安门前缓缓驶过;
朱日和沙场大阅兵,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整齐列阵,接受检阅……
“强军报国,使命如山。”该公司党群部部长雷瑾指着墙上的一幅变迁图说,“我们是从‘三山’走出来的兵工厂,历经太行山的战火洗礼,在华蓥山艰苦创业,于龙泉山发展壮大。”
抗战时期,“陵川人”在太行山一手拿枪参加战斗,一手拿工具制造火炮。1965年,企业整体搬迁到华蓥山,开启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世纪之交,企业向国家申请搬迁的项目得到批复后,又搬迁至交通便利的四川成都。一次次迁徙,“陵川人”的肩头扛着的是山一样的使命。
雷瑾至今记得,来到厂区,他们跋涉在荒芜的土地上,挖开了厂区建设的第一锹土。后来,这里发生的事情快得让她觉得不可思议:一座座试验厂房,仿佛一夜间拔地而起,一批批青年工匠汇聚于此。为了使武器尽快实现升级换代,科研人员常年奔波于工厂与部队之间……
无论怎样发展,根植在“陵川人”内心深处的强军报国情怀始终未曾改变。
“炎炎夏日,外场气温接近40℃,一群工人顶着烈日为获得某型产品的试验参数而忙碌着。那一年,他们几乎没休过一天假,未回过一次家……”厂史中记录了“陵川人”的峥嵘往事。
不同任务现场,活跃着同样的身影——
碧波深处,高级技师贾平在军舰上检修舰载发射设备,详细记录相关参数;雪域高原,高级工程师陈红兵克服高原反应,全程伴随保障……
“部队演训场,是军工人的科研战场。”高级工程师翟建川说,这些年,深入部队一线伴随保障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该公司某部办公室副主任黄璜一家三代都是军工人。当年,他的外祖父从南京来到四川山区,虽然在这里生活多年,但还是习惯说南京方言。厂区的“方言”,是一种南京口音夹杂四川口音的腔调。很多从南京迁来的老职工们聊起自己是哪里人时,他们回答既不是四川人,也不是南京人,而是“陵川人”。
穿行于各个车间,记者看到,每个工位前方都挂着五星红旗,每名党员胸前都佩戴党员徽章,强军报国情怀深深嵌入“陵川人”的内心深处。
“强军报国是我们的天职,强企富民是我们的使命……”7月1日,“陵川人”用一场歌咏比赛为党庆祝百年华诞。那一刻,舞台的灯光染红了他们的脸颊,激昂的旋律抒发着他们心中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