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自立自强 加速追赶


精彩文章请关注“航天科工二院”公众号

永定路位于北京西郊,全长不到4公里,因东北方向是永定河而得名。“当年,我就是从这条路走进二院,开启了导弹研制人生。”走在永定路上,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钟山院士讲述了那段艰苦创业的往事。

1957年,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前身国防部五院组建,肩负起导弹研制、创立我国航天工业的重任。当时,生产设备不足30台,生产工人不足百名,仅有的生产设备还是从苏联购买的……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二院人”奋力攻关的脚步。

1967年,一篇报道震惊世界:我军地空导弹部队运用“红旗-2”防空导弹,一举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作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防空导弹,“红旗-2”正是二院的“经典之作”。

倘若把二院的故事浓缩成一个词,那就是“自立自强”。从我国第一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首次试射成功开始,他们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我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二院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自主研制的多型导弹武器在国庆阅兵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军工企业的科技实力。

加速追赶,只争朝夕。“导弹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只听轰的一声,弹响靶落。”每次导弹发射成功后,钟山都会在自己风衣的衣襟上,画上一颗五角星留作纪念。

那一排排五角星,代表着中国导弹的种类越来越多。随着一型型导弹顺利升空,我国导弹事业从“零”突破,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从大漠戈壁到深山丛林,科研人员跋涉攻关,只为助推部队战斗力提质增效。

在二院院史馆内,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位老工匠兴奋地站在机床前,小心地打磨设备,制作出的产品精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

1厘米——这是老一辈军工人的加工精度。对那个年代的工匠来讲,能达到这种精度实属不易。加工设备自主设计、设备图纸要靠手绘、产品检验完全凭经验判断……有人说,那个年代,我国导弹是“连滚带爬”造出来的。

1微米——这是新时代“二院人”创造的“中国精度”。这一精度已成为业界打磨器具的新标准。一次次创新突破,一次次精益求精,他们只为守住产品的质量底线。

为了打造国产防空利剑,一批批科技人才汇聚于此——

“60后”首席技师王保森,通过改进数控车床的程序编制,探索出一套专用的刀具修磨技术。经测量,他加工的成品精度竟高于设计精度;

“70后”特级技师何海龙,被誉为“导弹神医”,他加工出的产品精度仅为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

“80后”数控微雕技师常晓飞,能在直径堪比头发丝的金属上刻字,刻出的字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这支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队伍,不仅带动了二院科研能力整体跃升,还催生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