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到老区延安,韩英依然捧着炽热的初心。
30多年前,这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就曾到过这里,为老区人民送来暖心医疗服务。当时延安只是陕北一座小城,目之所及皆是黄土。
如今,这片热土增添了新的颜色: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庆祝建党百年的红色标语洋溢赤诚,时代发展给这座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延河奔涌向前,通往市区的沿河公路上,一辆满载军医的大巴车缓缓前行。此刻望着窗外的河水,正在参加“百名军医回老区”医疗服务活动的韩英,心绪翻涌久久难平。
“延安是个有魔力的地方。”
转过身,韩英对身旁的队友说,“抗日战争年代,一批知识青年争先恐后奔赴延安;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的知青来到这里插队锻炼……”
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是孕育红色精神的圣地。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能作为空军军医大学专家医疗队的一员再回延安,韩英倍感幸运。
阳光透过车窗,一只手缓缓撩开窗帘。
这只手曾贴在新冠肺炎患者的额头,这只手曾按下ECMO的启动键。妙手丹心,救死扶伤,这双手属于一位63岁的人民军医——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金发光。
作为医疗队队长,金发光清晰记得32岁那年,他第一次走进延安时那情感深处的信仰。30多年来,一次次走进老区、一次次用双手治愈患者,在这片红色土地,这位人民军医一次次收获患者幸福的笑容、真心的感谢。
“永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信仰是人民军医胸膛里最旺的火、眸子里最亮的光。30多年来,一支支医疗分队走进老区,用贴心的服务践行人民军医神圣的职责。
“一次巡诊之旅,也是一次寻根之旅。”和韩英、金发光一样,在今天参加“百名军医回老区”医疗服务的12支医疗队中,每一名队员都怀揣着相同的信仰。再次回到这片高天厚土,他们践行使命、触摸初心,寻找伟大政党百年辉煌背后的“源代码”“根目录”。
贵州遵义,红军山上——
“为救治百姓,龙思泉没能跟上长征队伍,在返回路上惨遭杀害。牺牲时,他年仅18岁。”聆听革命先烈龙思泉的事迹,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游建平眼眶红了。
注视着英烈雕塑,游建平想起一句名言:“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抬头远望,龙思泉当年守望的山河愈加葱郁。
辽宁本溪,义诊桌前——
一道目光,默默注视着前来问诊的熙攘人群。“我不是来看病的,只想看看他们。”太阳村村民刘红说。
抬起头,北部战区总医院军医刘欣伟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朋友”。再次重逢,脑海中浮现那些与“病魔”搏斗的日子,二人无声地相视而笑。
四川南充,军休所内——
满鬓斑白的王松杉,紧紧握住西部战区总医院医疗专家的手。这位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红军已经97岁,检查结束,医疗队专家将一本“健康保健指南”送到他手上,并悉心讲解疾病预防方法。
临别前,老人缓缓举起右手,向人民军医敬礼。那一刻,不同时代的中国军人,以军人特有的方式致敬初心、致敬信仰,也致敬这一次相遇。
河北平山县,一间普通平房——
86岁村民张长付,长期缠绵病榻。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骨科主任步建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针灸诊疗,还留下了自己电话号码。那晚,张长付的手机上跳出一张照片,那是他与“新时代白求恩”的合影。
穿越百年时空,“白求恩精神”在传承。踏访白求恩足迹,重返老区山路,军医们走过一条漫长的“心路”。脚步不停,他们与“白求恩精神”再一次相遇。
时空变换,征途漫漫。人民军队不会忘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老区人民更不会忘记人民军队为人民所付出的一切。朝鲜战场上,人民军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喀喇昆仑山上,年轻的士兵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无论走到多么远的未来,都有一种情谊,叫作军民鱼水情深。
人民军医爱人民,人民军医为人民。“疫魔”突如其来,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黄文杰对战友说:“人民军医,就应该一辈子为人民。”
生死关头,人民军医冲锋在前,将黑暗挡在身后。捍卫生命,无惧生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崇高,何为奉献,何为战斗。
长河奔涌,弹指百年,走进革命老区,百名军医与初心相遇,与使命相遇,与革命先辈们荡气回肠的历史相遇。
他们在这里寻找赤子的心、不变的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踏踏实实的作为擦亮“人民军医”金字招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阳光明媚,延河蜿蜒。岁月静好,风轻云淡。今日老区,国泰民安。
走下车来,拿出手机,韩英在宝塔山前留下一张自拍照。朋友圈中,她这样写道:“延安,让我们再一次相遇。”
这句话是韩英给自己的寄语,也是她作为人民军医在这片热土上想要寻找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