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歌》(济南出版社)是一部诗集。作者张振江从军几十年,坚守新闻宣传事业,骨子里浸透了在孔孟故土孕育的家国情怀。读他的诗集,能清晰地感受到三种气质在这里交汇——阳刚激越的军旅文化,敏锐多思的新闻触觉,厚重悠久的齐鲁底蕴。歌的婉转、诗的咏叹,使张振江的诗作既关注国家的宏大主题,又兼顾对所咏对象的细腻刻画,诗人的诗情也在新时代浪潮与历史的洪流之间澎湃激荡。
这些诗,是真情的流露、本能的深情、直抒的胸臆。
作者歌颂脱贫攻坚的胜利,讴歌伟大的抗疫精神,为“神舟”发射成功奏响凯歌,为幸福美好的生活畅咏欢歌。他写《雪夜巡线》,“银线条条报平安/心头永远有支春天的歌在唱”;写实现全面小康,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就像一曲/铿锵激越的合唱”。最浓墨重彩的,还是为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写的《锤头镰刀的交响》:“面向党旗/我看到了/南湖航行的红船/遵义神圣的会场/雪山草地英雄的队伍/延安窑洞不眠的灯光……”你能听到他发自内心的歌唱:“面向党旗/我听到了/抗日救亡的号角/三大战役的炮响/渡江登岛的壮阔/抗美援朝的浩荡……”
我们在诗集里同时看到了宏伟与平凡。他写村口的小河、河滩的牧童、河面的雾霭、两岸飘香的瓜果,读出了一个淳朴而丰沃的中国;也见到了爷爷的家书、母亲的灶膛、父亲的铁脚板、战士的黑脊梁,读出了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深情的中国。他写一个在边关执勤的年轻战士:“边陲哨所/我主持隆重仪式/雾霭云海/我清点巍巍大山/一排队伍都是一道长城……”(《我是值班员》)普通的个体,却让人难忘。
作者善于在诗中纵横古今,捭阖长空,以内在关联突破地理边界的局限,进而表达跳跃的诗歌意蕴。他写山西文水县苍儿会景区的崇山峻岭,开篇却是东北“长白的青山”,东南“八闽的绿树”,皖南“黄山的云雾”,转眼又挽了“三亚的清风,吹拂内蒙的草木”,而“济南的泉水”竟然“流淌在林芝的山谷”,接下来更有“古田的长廊、南疆的游牧、藏地的格桑花……”(《苍儿会随想》)寥寥数笔,祖国版图上的东西南北中就凝聚到了一起。还有一首叫《枪杆》的短诗,枪杆的竖立与横陈,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意向:
“竖起来/像一支笔/在祖国蓝天上/写一首平安的诗
横下去/似一把琴/在神州大地上/奏一支幸福的曲”
作者曾经主动请缨,到渤海深处小岛最艰苦的连队锻炼。他说,连队里有“富矿”,兵堆里有“题目”。所以,他能把“中华”看作一本硕大的名册,“青春”是条装订线,“缝合起一个跑步的集体”;他能写出“四无岛里话理想,劈波斩浪练为战”的浪漫艰难;也能写出“九丈崖边盼波平,欢声笑语半月弯”的淳朴快乐。他写新时代的风物,是从传统文化的积淀里生长出来的意象,善于将古诗赋成新词,替古人演绎新说、将古事裁出新意。他写《动车颂》:“朝辞塞北雪花舞/夕见岭南草木葱/才捧东海浪花美/又抒大漠边关情。”寥寥四句,提炼的是泱泱大唐、浩浩诗卷里那“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景,那“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意,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还有那“大漠孤烟直”的形象……
军旅诗的气象和格局总是让人感觉大开大合,气势雄浑。作者了解一个军旅诗人该有的特质是什么,在国与家奉献的特殊接壤点,在生与死抉择的矛盾结合部,力求踏出与时代同步的节奏,展现军人的爱国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