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夜晚,熄灯后的校园异常宁静。我沿着法国梧桐掩映的道路漫步,任无边的思绪在夜空中飘荡。
不知不觉间,我又来到了学员路南端,那幢老式二层楼仍静静矗立在原地。这里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原南京炮兵学院四大队十五中队。1995年12月,正上大二的我在这里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我的人生新旅程。
沿学员路一路向北,沿途设置的10余个灯箱,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学院建院以来各个时期的典型集体和个人。驻足刘怡昕教授的灯箱前,我的思绪又回到了2000年。那年,刚到宣传科任新闻干事的我全程参加了刘怡昕事迹宣传,有幸近距离接触到了刘教授的炮兵天地和内心世界。
在采访刘教授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他已过不惑之年,却毅然放弃了有着优厚条件和事业基础的地方科研院所工作,走上了军队院校的三尺讲台。
那个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军地反差逐步显现。在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部队里年轻干部人心思转的现象不在少数,我也不例外。在和刘教授近半年的朝夕相处中,我的内心一次次被感动着、感染着,尤其是看到他在日记本扉页上题写的“我愿做一块煤,燃烧自己,放出光和热,燃成灰烬,还要化作铺路石”这段话时,我瞬间读懂了一名全国优秀教师将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作为毕生追求的高尚情怀,读懂了一名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献身国防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
采写刘教授事迹的过程,也是我潜移默化受到心灵洗礼、受到精神熏陶的升华之路。我愈加体会到,在军人的天平上,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永远是至高无上、无比厚重的。面对各种诱惑考验,军人自当“乱云飞渡仍从容”,始终铭记初心、不负使命。我由此打消了内心时不时冒出的“向后转”念头,坚定了扎根部队干事业的信念。
与刘教授灯箱相邻的,是被誉为“军中保尔”的自行火炮教员张战平同志。2002年在参与张战平事迹宣传过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他放弃了集团军正团职处长岗位,选择到学院当一名自行火炮教员;因为热爱,他在教学试验中不幸失去右腿、左眼、右手食指和两耳鼓膜。成为一等伤残军人后,仅仅时隔10个月,他便重新站上了讲台;受伤2年零4个月后,又独腿驾战车驰骋沙场。热爱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张战平曾给我们算过一笔账:作为坦克特级驾驶员,自己有着3000多摩托小时的驾驶经验,每小时的训练费用大约是4000元,3000小时可谓“身价千万”,如果轻言放弃,有遗憾,更有愧疚。
从张战平身上,我看到了光荣与梦想,感受到了使命与担当。毕业留校以来,我基本都在从事文字工作,日子久了,难免感觉枯燥乏味。采访张战平,让我对“热爱”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感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热爱本职才能建功岗位,只有胸怀责任才能不负使命,只有心中有梦才能书写荣光。心中有了热爱,日复一日的文字工作似乎也充满了灵动,不再让人感到厌烦苦累,让我徜徉其中,享受工作的充实与满足。
有一年暑期,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华东地区近千名在校国防生来我院进行基地化集训,我在国防生集训旅兼任政治部主任。初到军营,艰苦的训练、紧张的作息、严格的纪律,让一些国防生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困惑,个别人打起了“退堂鼓”。面对这些情况,我找来刘怡昕事迹的专题片播放给他们看,请张战平和国防生们开展“我是一个兵”对话访谈,让他们从刘怡昕投身国防教育事业的人生选择中增强献身国防、投身军营的坚定决心;从张战平独腿上讲台、独腿驾战车的故事中,感受热爱背后的不变初心与如山使命,让先进典型的引领感召,为国防生们报效国家注入动力源泉。
工作中,重温先进典型的事迹,对我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示范,鞭策激励我以典型为榜样,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积极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一分力。在优秀共产党员的激励下,我将继续奋楫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