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一段美轮美奂的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从今年春节期间的《唐宫夜宴》,到近期播出的《端午奇妙游》,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典籍里的中国》,一个个创意新颖、奇妙酷炫的文艺节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呈现形式的交融,也是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习主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瞄准这一远景目标,日前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各领域的工作路线图。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补齐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短板
在浙江省嘉善县,县城中心坐落着一座外观独特的地标建筑。这个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综合建筑,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于一体。三馆融合发展,整合县域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无独有偶。江苏省苏州图书馆打造的民乐系列活动“乐读课堂”,广东省佛山图书馆的“我把古诗唱给你听”,深圳图书馆的“读剧”,天津交响乐团的“四大名著音乐会”等,都通过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平台功能融合,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在城市与乡村星罗棋布。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国乡村两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
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贫困地区还有近3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未达标。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仍然是最大的短板。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突破。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介绍,未来“十四五”时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首要任务仍然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伴随一阵悠扬的秦腔,在宁夏固原市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里的“草根”艺术和非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宁夏第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大院收藏着不同年代的农耕用具,手工制作的瓦塑、剪纸、刺绣、皮影等实物300多件。这里定期组织群众编排演出皮影、秦腔、眉户剧、快板舞蹈、小品小戏等节目,还举办刺绣、剪纸等培训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如今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当地村民还自发办起250多家“农家大院”,展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的农村生活新貌。
今年4月,新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即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等8个方面内容,同时明确了各个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单位,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提供了重要依据。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做大分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蛋糕”
“上元之夜”元宵节灯会门票预订一空、彩妆产品供不应求、故宫猫系列摆件月销量超过1.6万件……提起文化创意产品,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故宫这个600岁的“网红”IP。2018年,故宫博物院通过市场化运营收益15亿元,是门票收入的数倍。
为什么故宫文创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千篇一律、缺少文化创意的旅游纪念品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意输出、给厚重的历史赋予鲜活的形象,故宫面向市场需求的转型尝试取得成功,实现了从推出文化产品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跃升。
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能量,2015-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接近13%。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对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和系统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供给上既存在量和质的不足,又存在结构上的供求失衡。如果说,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了提供普惠性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传承与艺术创造的公共保障,那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则是为了提高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国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经济新引擎释放出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在北京,经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集结上万家企业,孵化出《穿越时空的大运河》等数字文创产品;在甘肃敦煌,应用数字技术,敦煌莫高窟的7个代表性石窟得到1∶1复原,动态的飞天壁画环绕四周,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文化与旅游、金融、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在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创意产品出口指标排名世界第一,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新业态
刚刚结束的端午假期,省内短途出游成为热门选项。如何合理规划行程?热门景点怎么选择?入园游客限流怎么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地方科技企业,推出“一部手机游甘肃”旅游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可根据游客所在位置,智能推荐当地景点。此外还提供旅游导览、优惠卡券、导游等服务,便于游客提前规划旅游行程,选购优惠门票。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旅游业繁荣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国。从组团旅游到自助旅游,再到散客为主的大众旅游时代,群众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消费将向“多样化、特色化、休闲化、个性化、品质化”转型升级。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深入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特色化旅游需求。
其中,现代科技在旅游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不断催生出一系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典型特征的“互联网+”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完善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等多项措施,旨在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旅游的推广普及,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广大乡村的数字化水平,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在贵州省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借助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民宿投资人可以实时了解经营情况,农户可上传产品供应信息,提取经营分红,游客则能满足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