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馆内,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举行军事体能比赛。干练短发、脸庞清秀、身材娇小,42岁的李睿看起来不是周围人的对手。但结果出乎意料,李睿获得了游泳比赛女子组冠军。
其实,李睿已连续2年获得军事体能比赛3000米跑女子组冠军,军事体能成绩更是达到“特三级”标准。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名运动场上的“铿锵玫瑰”,还是该院的一名联合作战领域科研专家。
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指挥员培训班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副教授李睿神情自若又挥洒自如,在众多将校军官面前析事明理。精彩的内容,不禁让人感叹:巾帼不让须眉!
自2014年第一次走上讲台,李睿就把攀登联合作战某领域高地定为拼搏目标。她先后8次斩获大学优质理论课教学奖和科研成果奖,拿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学院教学能力比武一等奖,教学科研成果填补了该领域多项空白。
“哪有什么制胜法宝,不过是精心准备”
举目皆书。
李睿的办公室虽简陋,书却格外多。她涉猎广泛,古今中外作战理论书籍,都在她的阅读范围之列。“学员是本厚厚的‘书’,要想上好课,教员就必须是更厚的书。”李睿说。
书是授课的资本。2013年,李睿完成国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走上最高学府的教研岗位。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此“沉浸”在联合作战某领域理论与教学之中。
7年过去,李睿还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堂课——
那是该领域作战某一专题。当时,对于该领域在联合作战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国防大学在教学改革中刚刚起步。
得知登台授课的是一名35岁的女教员时,一名学员找到教学组组长:“我们在作战指挥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让一名年轻女军官给我们上课,能行吗?”
在一片质疑的目光中,李睿走上讲台。她紧紧抓住专题的最新动态,以战例和数据为支撑,提出一系列“对抗性”新观点、新方法,让学员们耳目一新。对学员的提问,她对答如流。
没想到,这第一堂课获得当年国防大学优质理论课教学奖。一同获奖者,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
初露锋芒后,李睿在各类讲台上大显身手。2016年,国防大学举办了一场持续9个月的教学大比武。在高手云集的赛场,李睿一举拿下教研部比武冠军,这个结果令很多人始料未及。
“李睿的授课不仅角度新颖、资料翔实,而且能够把严肃枯燥的作战课讲出精彩和韵味。”一名评委说道。
当被问及教学的“制胜法宝”时,李睿坦然一笑:“哪有什么制胜法宝,不过是精心准备。”
每次教学之前,李睿都要提前来到学员队,跟学员们一一见面,了解掌握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现实关注。对每名学员的知识结构、基本履历、专业优长、性格特点等情况,她都要详细了解。在此基础上,李睿有针对性地聚焦重点难点,进一步调整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研讨问题。
“她的课就像是专门为我们设计的,贴近一线部队训练、贴近实战,过瘾、解渴!”学员们纷纷叫好。
其实,每期指挥员班都有百余名学员。作为联合作战某领域作战理论与想定教学主责教员,李睿在课前课后全部走访到人,无一遗漏。她手里的学员名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标注。每个班次下来,她都能积累2本厚厚的教学笔记。“了解学员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教他们。”李睿说。
“在联合作战领域,女性也顶半边天”
“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刘伯承元帅的这句名言,李睿一直铭记在心。
李睿的教学内容是联合作战理论,普遍被专家视为军事领域的“硬骨头”;同时,李睿的教学对象是全军联合作战指挥员,他们大多是来自一线部队的将校军官。
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女性的李睿从事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并不被人看好。外表看似柔弱的李睿,身上有一股倔劲儿。
2018年,国防大学拉开教学改革帷幕,全力推开“学讲研练考”教学模式。刚开始,有的教研人员没从过去的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不愿改、不想改、不会改的心理普遍存在。
为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联合作战学院决心以部分示范课为牵引,蹚出一条路子来。在听完李睿一堂指挥员班理论课的试讲后,学院领导问她:“你愿不愿意试一试,打造一堂示范课,为其他理论课提供一个模板?”
李睿陷入沉思。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如果接下来,意味着要在很短时间内打造一堂具有标杆意义的新课,难度可想而知。
但李睿明白,未来联合作战对指挥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的学员能否在未来战场打赢,才是检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李睿受领了任务。她从零开始,紧紧围绕满足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重新设计课题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手段。经过一个多月努力,她创新提出了“基于‘学讲研练考’一体设计的理论精讲方法”。
不久后,学院举办教学模式创新运用观摩交流活动,李睿的教学法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一名教员对她说:“听了你的课,第一次感受到方法的逻辑之美,很受启发。”
“在国防大学,课比天大,出手务求精品。”李睿至今记得,她刚到国防大学做博士后时老师对她说的这句话。
2017年,为适应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需要,联合作战学院首次开办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李睿承担了该班次相关教学任务。
新的挑战迎面而来。从年龄结构看,这些学员多为“80后”“90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更喜欢研讨和质疑。在理论课精讲之后,李睿决定在教学中加大讨论课比重,引导学员围绕现实重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这些年轻的学员,都是未来我军联合作战的指挥员!”李睿感慨道。目送着一批批优秀军官走出国防大学校门,她为自己全力以赴上好每一堂课感到开心。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
在李睿的抽屉里,放着一叠车票——那是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火车票。
由于联合作战学院是异地办学,李睿每年要往返两地20多次,每次教学时间均在半个月以上。爱人工作也忙,她只好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
“这些年,我错过了孩子成长中很多重要时刻,想起来很对不起孩子和家人。”但让李睿欣慰的是,她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已经为战区联合岗位培养了千余名参谋人才。
在日复一日默默地学术积累、教书育人过程中,李睿务实的性格已完全融化在书桌与课堂之间。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李睿心中的第一支火炬,来自她的父亲。
李睿出生在古都开封。父亲是一名军人,她自幼受“杨门女将”“木兰从军”等故事耳濡目染,一直梦想成为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穆桂英”“花木兰”。
作为家中“独苗”,李睿多才多艺,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老师们希望她从事艺术,母亲希望她报考医学,毕业后找一份安稳轻松的工作。
不过,李睿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1997年夏天,她毅然报考军校,并相继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联合作战这样一个‘高端’科研领域,没有几把硬刷子,没有真本事,早就被淘汰了。”为此,李睿付出了全部努力。她恨不得将时间掰成两半,加班加点成了工作中的常态。
李睿是训练、教学和科研上的突击手,争任务,不争名利。每当年终表彰时,她总是谦让。在申报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时,李睿符合条件,却主动让给了教研室其他同志。
“比起老一辈,我们现在的待遇太好了,不应再向组织讲条件、要待遇,要把精力用在教战研战、备战打仗上。”李睿说。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今年年初,李睿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对此,她说:“荣誉已属于过去,三尺讲台才是我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