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来啦!”人未到,声先至。南疆军区某工兵团勤务保障营炊事班班长沈燕端着一大盘馒头来到餐厅。把馒头放在主食区,他便快步赶回厨房。人还没走回厨房,身后的馒头已经快见底了。
不怪战友们如此欢迎,这样又松又软的馒头确实让人食欲大增,尤其是在高原。
去年入夏以来,该团展开高原驻训,沈燕带领炊事班随队担负伙食保障任务。“最多就是高原反应,连药我都提前准备好了!”入伍16年,有着丰富炊事经验的沈燕本以为自己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可没想到,人还没啥高原反应,馒头却有了“高原反应”——高原氧气稀薄、气压低,按照往常方法做出的馒头又小又硬还发黄。几天后,“炊事班的馒头像石头,又黄又硬噎喉咙”成了战士们闲聊打趣的玩笑话。
“不就是个馒头嘛,我还不信蒸不明白了!”这下,沈燕和馒头较上了劲。要想蒸出松软的馒头,关键在于把面发好。然而,在气温多变的高寒条件下,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创造恒温环境让面团充分发酵,沈燕把“工作间”搬进了宿舍帐篷。每晚,设定好闹钟夜里起来加火保持室温,每两个小时就要起来观察记录面团的发酵状态……接连熬了几个晚上,沈燕终于蒸出了松软的馒头。
在沈燕看来,只有松软还不够——馒头还不够白。一般情况下,馒头发黄是因为碱加多了,但如果碱放得不够,又会影响馒头的口感。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沈燕找出了办法:加牛奶。“牛奶味道好又有营养,加在面里不仅能解决馒头发黄的问题,还能让馒头散发一种特殊香气。”把“新式馒头”端上餐桌的沈燕露出了笑容,“辛苦点其实没啥关系,关键是想让大家辛苦训练回来后,能吃口舒坦饭。”
改进馒头的经历,打开了沈燕改善官兵伙食的思路。他通过连队军人委员会积极收集官兵对伙食的意见建议,并对菜品进行调整。因为高原环境特殊,许多菜肴按照以往方式烹饪容易出现夹生、不入味等问题,有时炊事班会选择相对容易烹饪的菜品。得知有战士反映“饭菜总是那几样”后,沈燕决心丰富菜品。排骨汤、粉蒸肉……这些在正常状况下也颇耗时费力的菜肴相继端上了高原战士的餐桌。大家吃进嘴里,暖到心里。
有多次高原驻训经历的老兵认为,高原环境限制多,生活条件难免艰苦一点,沈燕可以不必如此劳心劳力。对此,沈燕说:“这次驻训不仅是对战斗班同志军事技能的磨练,也是对我们保障能力的考验。我的战场就是灶台,我的职责就是尽力让战友们都吃饱吃好,在高原环境练就过硬本领。”
一句话颁奖辞:坚守厨房16年,只把灶台作战场。沈大厨的高原之征还在继续,相信他必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