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壮阔飞天路


■兰宁远

发展航天事业,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从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模式,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精准迭式制导手段,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试验,凭着自强不息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核心技术,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科学发展之路,体现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中国特色。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10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为航天员远征太空铺平了道路。2002年10月17日,中央决定在2003年实施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3年初,中央把精心组织载人航天工程列为年度工作要点之一,强调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在“首飞梯队”选拔中,航天员杨利伟的成绩始终名列第一,他和排名第二、第三的翟志刚、聂海胜入选了“首飞梯队”,由杨利伟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2003年10月12日,一夜的秋雨将北京航天城笼罩在淡淡的晨雾中。首飞梯队成员离开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0月15日清晨,寥廓的戈壁滩上空晨星闪烁。

“点火!起飞!”9时整。随着倒计时的终结,火箭的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炫目的烈焰。这一刻,中国让世界擦亮了眼睛……

飞船入轨,身在太空,杨利伟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依恋,“是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将我送上了太空,我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想到这里,杨利伟摘下手套,在《飞行日志》上郑重地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神舟五号的成功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突破和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天地往返技术。紧接着第二步的目标是:突破和掌握太空出舱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巨大的轰鸣声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喷着金黄色的尾焰,稳稳地离开了发射台。坐在飞船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庄严地用军礼向祖国人民致敬、告别。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六号第一次进行了两人多天的太空飞行试验,航天员首次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为未来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一次承前启后的飞行,神舟六号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飞船较长时间在轨载人飞行的技术,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战略目标。

出舱是载人航天工程需要突破的三大技术之一,掌握了出舱技术,就可以为建造空间站、在轨维护航天器、开展舱外试验,以及未来载人登月等任务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工程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大幕,由以出舱为重点任务的神舟七号拉开。

为了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一场坚苦的科研攻坚战役打响了。国际上,舱外服研制周期通常是8到10年,这时,距离神舟七号发射的预定时间只剩下不到4年时间。

年轻的研制队伍迎难而上,选择了一条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的攻关之路。47个月,100多项大型系统试验,100多家单位的团结协作,靠着科技和创新,再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代舱外航天服终于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来到太空的第二天,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身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在战友刘伯明和景海鹏的配合下成功出舱,并开始了太空漫步,他挥动一面凝聚着中国航天人心血的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雪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茫茫宇宙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图画。

这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翟志刚在舱外飞过了9165千米。这是翟志刚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茫茫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在刚刚经受重大冰雪、地震灾害考验之后,这一次的载人航天飞行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200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重返月球计划”,准备放弃国际空间站而重返月球。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航天人自信地坚持走自己的路,稳步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2010年,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载人航天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建造空间站,首先要突破的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2012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启动。按照工程总体的要求,神舟九号将搭载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13天,首要任务就是实施有人参与和自动相结合的交会对接。期间,还要向长期在轨的飞行器运输人员和物资,为建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奠定基础。

如何让两个飞行器在太空高速飞行中能够精准对接?这是突破建造空间站三大技术的最后一关。我国采用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技术方案: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分别与3艘飞船进行对接。这种方式减少了两次发射,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提前验证建设空间站的若干重要技术。

2011年9月29日,作为目标飞行器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实施交会对接。这次交会对接是在无人状态下进行的自动交会对接,而一项成熟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不仅要求能自动交会对接,还要能手控交会对接。2012年发射的神舟九号的首要任务就是实施有人参与和自动相结合的交会对接。

刘旺是首批14名航天员中最年轻的成员,从1998年进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到迎来自己的“第一飞”,他整整等待了14年。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刘旺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模拟训练。出发前,被问及此次手控交会对接有几成把握时,他的回答是“百分之百”。

外界对神舟九号任务给予了极大关注,还因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将飞向太空。

刘洋,作为我国第一位飞天的女航天员,是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参加飞行的。2010年初,刘洋从空军15名备选女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仅有的两名女航天员之一。女航天员参加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填补了我国女性载人航天飞行的空白。

2016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飞船在轨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的交会对接。6月24日,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时,刘旺以沉着冷静的操作,打了一个漂亮的“太空十环”。

在太空飞行了13天后,神舟九号踏上了回家的路。6月29日10时03分,神舟九号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至此,我国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获得突破。

3年之后,随着天宫一号静静地踏上归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可以预想,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的重要基地,成为秉承合作、开放态度的太空之家。天路无极,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将越来越广阔、越来越辉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