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空中俯瞰黄洋界纪念碑

踏访黄洋界归来,记者与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子君进行了交流。

记者:在黄洋界,我们遇到了大雾和突如其来的暴雨。从防御作战的角度来说,当时红军选择这里作为哨口和据点,有什么特殊的考虑?

专家:黄洋界,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又有“汪洋界”之称。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茨坪约17公里,是宁冈、永新等地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

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为著名。它十里横排,高山叠影,雄伟险峻,易守难攻。为何选择此处作为扼守井冈山的哨所和据点,也就毋庸赘言了。

记者:毛泽东写下了三首关于黄洋界的诗词,您更喜欢哪一首?

专家:“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是黄洋界保卫战后,毛泽东专为其写下的一首赞歌,表达了这次作战胜利后的豪迈心情。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江月·井冈山》既“言志”又“载史”,记录下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光辉时刻;从艺术的角度看,这首词也非常具有感染力。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是1965年5月毛泽东故地重游,再次登上井冈山时感慨而作。“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阔别井冈山30余年,当时的革命队伍在毛泽东带领下,已经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此时毛泽东连作两首诗词,展现的是更加豪情满怀、大气磅礴的气概。

记者: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制的简易武器,比如竹钉、篱笆、松树炮等。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战场上,武器装备和技术越来越重要。您怎么看?

专家:我们取得胜利依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出色指挥,群众的支持和将士的英勇,当然,有利的地形条件等辅助因素也很重要。在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党和人民军队能够在井冈山生存、发展和壮大,是这些因素累加的结果。

我们必须承认技术装备的巨大力量。可以说,如果双方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装备优者获胜是没有疑义的。然而,正是人民军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抵消了敌人在装备上的优势。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未来战场,技术和装备的作用非常巨大。过去机械化时代,以大打小;信息化时代,以快打慢;到了智能化时代,则是以“巧”打“拙”。从这个方面来讲,技术和装备的优势正在被急剧放大,但是,这些智能技术和高技术装备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发明和生产出来的?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必须说明的是,未来和现在,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已经非常模糊。或者说,在高技术领域的争夺、试探、打击和遏制每天都在发生,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才是智能化战争的常态。

打赢未来战争,需要愈来愈艰苦的准备。这种准备,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意志上的,二者缺一不可,特定的环境下,后者甚至更为重要。“我自岿然不动”“更加众志成城”,这种举重若轻的战场定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永远值得我们景仰,更需要我们将其发扬光大,指引我们制胜未来战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