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在伟大斗争实践中,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从辉煌走向辉煌,很重要的就在于人民军队注重把握战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主动加强战争研判和设计,把握了战争指导的规律。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深化未来战争设计、制胜未来战场的重要遵循。
以超前思维把握“战争走势”。战争走势是战争各要素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大致运行轨迹,是对未来战争的基本预测。毛泽东曾强调,没有战争预测,“我们就只能跟着战争打圈子,让战争把自己束缚起来,而不能将其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加之以调节整理,造出为战争所必需的条件,引导战争向我们所要求的方向走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就初步勾画出对日作战的大致前景。两年后的《论持久战》中又科学预见了战争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战争三个阶段不同的战略任务、作战形式和基本原则,巧妙地推动战争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多次对战争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见,主要是他对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有科学认识,善于运用超前思维,在事物刚露出端倪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到它将来的普遍意义。未来战争面貌日新月异,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只有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和超前性,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对战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维推理,适时进行修正完善,才能在动态中把握大势,在揭示规律中前瞻预见。
以辩证思维解析“战争目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暴力对抗,只有搞清对手、深知自己和研透环境,才能决定同谁打仗、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为打击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反攻大陆”气焰,1958年8月17日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根据形势变化,9月3日晚,毛泽东命令自9月4日起炮击行动停止三天。在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后,毛泽东又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蒋介石手中,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10月25日,我又宣布以后逢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通过炮击金门,中国政府测试了美国与台湾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为此后我决策提供了很好参考,也使美国与台湾的矛盾得以完全暴露。未来战争爆发原因更加复杂多元,只有把握好战争与政治的辩证法,从战略高度思考战争问题,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把“积极”二字的大文章做足做活,才能威慑有效果、制衡有砝码、胜战有把握。
以系统思维制定“战争构想”。战争构想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和系统化过程,要更加聚焦未来战争,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因素精密组织和利用起来,提出应具备的作战能力和可能的战争方式。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对国共合作破裂后我军的作战行动作出构想,基本考虑是在国民党军发动全面进攻后,在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这一构想成功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发动的进攻和封锁,为后来在内线“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奠定了基础。因此,制定战争构想要根据对手、战场和自身能力,着眼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因敌而动、见招拆招”。要强调整体设计,着眼体系对抗的突出特征,从全局上对战争进行整体设计与谋划。要强调全程设计,既要从战略层面对战争的开局、控局、收局进行谋划,又要从战役层面对首战、再战、续战进行设计,真正使战争构想与未来战争实际相吻合。
以创新思维开发“作战概念”。作战概念是对未来作战的可视化表达,是战争构想的具体化,只有坚持创新的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破解未来战争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形成了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又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法,抗美援朝时期的“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等,都属于符合客观实际的作战概念创新。这启示我们应以多维的角度、创新的思维思考作战问题,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使作战概念覆盖更加广阔的军事斗争领域。形成大视野、多维化的作战概念创新模式,就能避免理论上机械模仿外军,使新作战概念能形成对作战对手的非对称制衡优势,实现“以能击不能”。
以统筹思维生成“军事需求”。设计战争的落脚点是为未来战争打造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一流军队,核心是要把能力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军事需求,确定今天“造什么装备”“练什么兵”“建什么军”。军事需求分析是一项复杂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很强的活动,重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谋求最大化价值产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核威胁核讹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清醒认识到尖端武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国家发展面临困难,军队建设头绪多的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发展核武器,大大提升了我战略威慑力。这启示我们,生成军事需求要加强统筹,自上而下加强“统”的力度,使军事需求科学、权威、管用。要关注细节,既要克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也要防止盲目守旧、刻舟求剑,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要协调平衡,统一规划各军兵种作战能力建设,使其产生“共振”效应。科学把握战斗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联动互促、整体攀升的良好局面。要紧贴实际,对军事需求进行精确分析,加强效费比分析和成本控制,量化投入,精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