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智能化战争在作战样式、作战环境、武器装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也必将促使后勤领域在保障资源、指挥结构、力量编组、保障行动、保障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前瞻研究智能化战争后勤保障的发展趋势,对加强智能化战争后勤保障能力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后勤保障资源由“集中配置”向“分散配置”转变
随着指挥控制系统和保障装备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智能化战场后勤保障资源的配置模式将更为分散灵活,后勤保障人员将借助智能系统对零散分布的各类保障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调度。
适应作战力量高度分散的保障需求。随着未来战场空间逐步拓展,各类智能化作战力量异地联动,“多域战”“分布式杀伤”等作战概念逐步应用于战场,作战部队的分散部署将逐步成为主要形式。如仍沿用集中配置各类保障资源的方式,将导致后勤保障的运输、补给等环节任务量激增,且时效性难以满足作战需求。未来智能化战场,后勤保障部门将依托广泛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军地各类后勤保障资源,快速获取周边的保障需求信息,以高度分散的后勤保障“点资源”满足各“点战场”的保障需求,就近对周边部队实施保障,大幅提升后勤保障的时效性。
提升后勤保障资源的战场生存能力。未来智能化侦察、作战装备的性能将大幅提升,战场更加透明,打击方式更为有效,传统的“藏”(隐真示假)或“防”(加强防护)等后勤保障资源的生存手段将难以奏效,需要借助保障资源的“散”(分散配置)提升其战场生存能力。通过后勤保障资源的全维分散配置,使敌人难以实施集中打击破坏,即使能够发现各保障资源的准确配置位置,面对高度分散的海量“点资源”,也无从选择攻击重点,对某个独立的小型保障单元实施打击将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得不偿失。
后勤指挥结构由“树状层级”向“网状拓扑”转变
信息化战争后勤指挥通常为树状层级结构,随着指挥对象增多、时效要求提升,逐步凸显出指挥层次多、指挥流程长、同级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未来智能化战场,依托无线数据传输、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后勤指挥将逐步转变为网状拓扑结构,形成各指挥节点的网状连接,实现指挥层次的减少和指挥流程的优化。
利于指挥任务的同步展开。传统的树状指挥结构层级分明,各级指挥机构需要在上级定下决心并制订好总体保障计划后,才能开展本级的保障方案制订、计划拟制等工作。网状拓扑型指挥结构中的不同指挥机构或指挥节点,能够借助无线网络共享相关数据,共同感知战场保障态势,并针对不同后勤保障任务的特点,将指挥任务进行合理分解、灵活分工,由不同指挥节点同步并行完成相关指挥任务,实现指挥任务由“顺序展开”向“同步展开”的转变,有效提升后勤指挥效率。
利于保障行动的实时调控。依托网状拓扑型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指挥节点或指挥人员能够实时掌控不同地域、不同层级部队的后勤保障需求,并依据需求对保障行动进行实时调控与临机调整。广泛分布的指挥节点能够及时发现并捕获各类保障数据的细微变化,并将关键数据进行共享,及时为后勤指挥决策提供依据。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指挥人员能随时接入任意指挥节点实施指挥,直接与一线保障力量共享相关数据,并借助智能后勤保障指挥系统对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及时对保障行动进行调整。
后勤力量编组由“模块组合”向“液态融合”转变
当前,后勤保障力量的模块化组合融合程度不深,且编组调整灵活性不强,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保障需求。未来智能化战场,将依托智能系统对军地各类后勤保障力量进行统一调控,逐步实现各类保障力量的基础单元,甚至某一具体保障物资或器材的“液态融合”,形成高度融合的保障整体。
促进保障效能充分发挥。未来智能化后勤保障力量编组,将打破传统保障力量的军种界限、层级界限及专业界限,根据总体保障态势及相关任务将军地保障力量“液态融合”,形成智能高效的后勤保障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障效能。充分发挥智能系统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强、力量编配科学的优势,在实时掌握各类保障力量所在位置、人员素质、物资数量、装备性能等方面详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保障任务规模及特点,将各类保障单元进行柔性组合、深度融合,形成超越隶属关系和专业领域界限的保障力量融合体,有效提升整体后勤保障能力。
便于保障力量临机调整。随着无人化保障装备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无人装备能够根据后勤保障任务自主进行“液态融合”式编组,并依据实时掌握的保障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对于保障力量的临机调整将更为高效快捷、科学合理。由智能系统代替原有的行政指令进行保障力量之间的融合,通过灵活多变、自主适应的“液态融合”编组模式,将使保障力量具备更强的保障弹性,更好地应对智能化战场快速变化的保障需求。
后勤保障行动由“预先准备”向“即时反应”转变
未来智能化战场态势复杂多变,作战行动更为迅速,战场环境高度透明,后勤保障行动将难以预先准备,需要结合保障需求的快速变化即时做出反应,及时满足保障需求。
保障准备时间大幅压缩。未来智能化战争,作战双方都将更为重视“时间要素”的重要价值,拥有“时效优势”的一方能够在作战中取得更大优势。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智能指挥控制系统将有效提升战场情报收集处理及精确打击能力,大幅缩短决策及行动时间,未来智能化战争将是“极速战”。智能化战场将不再按照周、天计算,而是按照小时,甚至分、秒计算,“秒杀”的作战方式将逐步趋于常态,留给后勤保障准备的时间大幅压缩,需要在短时间内满足各作战单元的后勤保障需求,快速实施保障行动。
保障行动即时同步展开。机械化、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后勤保障部门尚有条件提前掌握或判断作战的主要方向及重点区域,并进行预先部署。而未来智能化作战,战场空间广阔,作战形式多样,作战态势瞬息万变,提前判断保障重点的难度将大幅提升。同时,未来智能化战场大量无人侦察、监视装备的广泛应用,将使战场趋于透明。对大量图像及视频等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实时发现并判定各类作战行动及消耗,进而实时调整保障计划和行动。可以预见,未来智能化战场大量后勤保障行动将先于作战行动提前展开,同时需要根据保障任务的变化即时做出反应,与作战行动同步准备、同步实施。
后勤保障模式由“标准供应”向“柔性定制”转变
从后勤保障模式的发展趋势看,从冷兵器、热兵器战争到机械化、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由个性化的“自主保障”逐步转变为“标准供应”模式。未来智能化后勤保障模式将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由“标准供应”逐步向更高层次的“柔性定制”转变。
柔性定制成本大幅降低。后勤保障实施标准化供应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通过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环节成本,通过标准化供应降低供应环节管理成本,同时通过提升物资的通用性降低其使用成本。但随着智能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将使柔性定制保障的成本及管理难度大幅降低。比如,依托物联网的智能管理系统,可根据不同作战单元的保障需求实时生成个性化保障方案,并远程操控3D打印机及时生产个性化的保障物资或器材,以较低成本更好地满足保障需求。
保障需求差异显著增大。传统作战方式兵力通常集中运用,各参战部队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受敌威胁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大,标准供应的保障模式能够基本满足需求。而未来智能化作战,各作战单元分布在广阔的战场空间,担负的作战任务和所处的作战环境差异极大,后勤保障需求更是千差万别,需要结合各作战单元的实际保障需求及周边保障资源的具体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柔性定制”保障。特别是在战场人员被装、给养、救治等方面,实施柔性定制保障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不同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个性化需求,起到大幅提升士气的效果,为打赢智能化战争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