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春风来兮


■剑  钧

落雨了。沁香的雨丝足足飘了一整夜。

1992年4月中旬,我出差去深圳蛇口,一下飞机就逢绵绵春雨。雨轻轻飘落在阔大的芭蕉叶上,神奇的雨韵,让我脱口吟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半个月前的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宛若在深圳下了场及时雨。多少年后,该文作者,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陈锡添回首往事,仍沉浸在激动之中。

当年1月18日傍晚,陈锡添驱车从报社赶往市委宣传部,惊喜地获知第二天一早,小平同志将抵深圳视察,他有幸作为全市唯一文字记者全程跟随采访。此时距小平同志上次视察深圳已过去了八年。八年间深圳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否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完全变成了资本主义?他敏锐地意识到,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小平同志此番前来,肯定会对此做出定论。

我当时在北方一座小城的市委机关工作,头一次坐飞机,也头一次来深圳。来之前重读那篇激情四射的文章,激动之余,也充满了向往。文中邓小平的话语掷地有声:“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我推窗远眺,温润海风习来。蒙蒙雨丝中,一群打工妹撑着五颜六色的花伞,走向不远处的“三资企业”。她们来自何方?大巴山?洞庭湖?北大荒?昨日的乡下姑娘、山村少女,伴着深圳湾的春风,走出穷乡僻壤,汇集于南中国海的滩头,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20世纪90年代时值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也走到十字路口。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举一动都让世人瞩目。因而邓小平在深圳的五天,是极不寻常的五天。他那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论述,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深圳半个月,我领略到鹏城喷红吐绿,处处洋溢着浓浓春意;我目睹了蛇口职工图书馆入夜座无虚席,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如饥似渴地“充电”;我见证了这座年轻城市外向型经济山花烂漫般地开放,高新技术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春风来兮,让集体转业的基建工程兵、山南海北的进城务工人员、学成归来的莘莘学子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风起正逢春雨浓,潮起恰是扬帆时。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战略部署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决策。至此,中国的改革开放驶入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快车道。

记忆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奔流不息,流淌着春天的故事。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的成功实践,为后继的特区和新区的开发提供了宝贵借鉴。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继而春风又绿浦江东岸,浦东也一跃成为了长江沿岸城市开发开放的龙头。

浦东新区的横空出世,让我想起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一个夙愿。早在1918年,面对浦东的满目苍凉,孙中山大发慨叹:如果浦东发展到浦西的水平,那中国就不得了了。他当时绝没想到,时隔3年,浦东100公里之外,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虽说只是燃起星星之火,却开创了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岁月匆匆,一百年过去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浦东这片贫瘠之地,已变身为享誉世界的现代化新城。

5年前的夏日,我怀揣诗意走进浦东,凭栏临江,但见黄浦江千船竞发、百舸争流,与外滩万国博览建筑群落,在一动一静之间,相映成趣。滨江大道上晃动着五颜六色的衣裙和花伞,远远看上去,犹如一条彩带飘落在黄浦江东岸。

当地朋友告诉我,浦东与浦西虽一江之隔,但在浦东开发前,这1210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少量工厂企业,大都为阡陌农田和村落,很难找到能看上眼的建筑。因而,在上海盛传“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民谚。

“今天就大不一样了。在上海,浦东不光有最俏最贵的房子,而且以占上海五分之一的土地,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年创造出全市三分之一的GDP。”友人兴奋地说,“浦东新区是缘改革开放而生,是缘改革开放而兴啊。”

饮水思源,我倏然想起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2001年11月10日,历时十五载、充满艰辛的中国入世谈判结出硕果。在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借用“水到渠成”来描述中国入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信息时代的地球村,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

我徜徉在滨江大道上,直面荡漾的浦江水,背依东方明珠电视塔,眺望外滩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群,不禁感叹岁月是时光的印记。花开花落,春华秋实,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浦东焕发出青春的容颜,也让世界接受了崛起的中国。

“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97年……”1997年央视春晚,一曲《公元1997》像缕缕春风从亿万观众心头吹过,唤起了国人满腔爱国热忱。

时间追溯到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走下舷梯。此刻,她是带着“余威”而来。三个月前,英国军队刚刚赢得“马岛战争”。“铁娘子”选择这一时刻来到北京,是想就香港问题与中国讨价还价的。她一来就打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万没想到,邓小平的强硬表态让她有关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幻梦彻底破灭了。撒切尔夫人落寞地走出会见厅,在步下人民大会堂石阶时,一下栽倒在地。与此同时,她在香港问题上也重重地“摔了一跤”。多年后,她的随同顾问鲍威尔仍心存余悸:邓小平提醒撒切尔夫人,中国有权派军队武力收复香港。撒切尔夫人答道:如果这样,将会导致香港的崩溃。邓小平坚定地说:如果这样,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

这就是中国的底气。此时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也孕育着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未来的强国强军之路一片光明。昔日“日不落帝国”骄横地“架起几门大炮”便可霸凌一个国家的老套路早就不灵了。

2003年春日,我来到金紫荆广场边的香港会展中心,恍然想起多年前与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见证香港回到母亲怀抱的动人一幕。1997年6月30日,“米字旗”及英治香港旗,在风笛伴奏的《最后一站》中无奈地落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分乘39辆军车开进香港。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全国乃至全球华夏儿女终于盼到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庄严时刻。

2003年春天的香港,紫荆花正盛开。几个月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并向全党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以大海为背景,将广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收入镜头。此为中央政府庆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所馈赠,以青铜铸造,饰以金箔,其基座圆柱方底,寓意九州方圆,环衬为长城图案,象征祖国永远拥抱香港。其底座“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八个金字,象征香港永远繁荣昌盛,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书写了跨世纪的辉煌。

海风扑面而至,那是春天的徐徐来风。面朝大海,我心中的紫荆花也盛开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