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习近平
世纪交替,千年更始。党奋斗的足迹,从未停歇。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一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和世界,很不太平。刚刚经历了政治风波的中国,又接连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世界政局动荡冲击。严峻的现实发人深思: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怎样?中国今后怎么办?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披坚执锐十年的中国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前行的十字路口。
面对西方一些国家的制裁,面对敌对势力“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等的叫嚣,国内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之类的疑虑。我们党以非凡的政治定力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明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会上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上的根本性突破,破解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难题。
笃定目标,接续前行。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绘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做出了推进各项改革的总体规划。
征途万里气象新,改革春雷响彻神州大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有序深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在曲折中逐步完成,全国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从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和增收问题到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到“八五”“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到两岸交流的扩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通了,还越走越宽广。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最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正确的发展之路。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但只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条路就能走得通、走得远。
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何发展?偌大一个国家,中流击水时,浪遏飞舟处,须臾离不开顶层设计。
1992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寒料峭中,88岁的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是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谆谆告诫全党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
1992年2月28日,南方谈话要点以中共中央名义印发全党,为全党做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从农村到城市,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人口中流传着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浦西高楼林立、灯火稠密,而浦东却是一片荒芜。
1990年4月18日,对上海浦东居民而言,是无数个普通日子中的一个,劳碌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早起,扇动着泛黄的蒲扇,点燃煤球炉生火做饭,之后匆匆赶去上班。
而这一天又注定是浦东历史巨变的起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并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绚丽的历史从此翻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三十多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是对浦东发展最好的注解,这块昔日的阡陌农田,如今已经变身成为媲美纽约、伦敦、东京的金融贸易中心,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再到中国通过长期努力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勇敢地迈向世界市场、加快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
2000年,国务院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成为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2000年,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开工建设,开启了促进东西部双赢的电力建设宏图;
2002年,以江苏段三潼宝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开工为标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开始动工;
……
当新千年的钟声还在世界回荡,刚刚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友邻国家正努力从困境中走出时,古老的东方大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个个惠及亿万人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心中。
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条任何时候都是绝对不能忽视、不能放松的,否则就会犯历史性错误。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科学分析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党的十五大把党的建设总目标进一步表述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全党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五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完整提出“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要求全党认真研究和解决,确保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朝气蓬勃,带领全国人民继续胜利前进。
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升华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党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这一时期,我们党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所在。
从1998年11月开始,为期两年的“三讲”教育活动全面展开。“三讲”教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性实践,是延安整风精神和党的“三大作风”在历史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广大干部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求下,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受了一次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锻炼。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我们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应对世纪之交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些理想和探索、夙愿和期盼、奋斗和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已经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奋进力量,一股可以冲破任何阻碍中国发展围堰的巨浪,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向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奔涌而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