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自觉适应和改善新环境


■吴 铭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聚焦备战打仗,部队建设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其中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联系密切的一个新情况是,部队较大范围跨区移防、靠前部署,有的“从东到西”,有的“由南往北”,有的“出城进乡”。不少同志感到工作生活环境落差大,对新环境不太适应,由此产生一些忧愁烦恼和思想波动。应如何面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值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勇于面对现实,主动适应新环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驻守在哪里不是自己能选择的。部队较大幅度调整移防,这是优化作战力量体系布局、重塑部队组织形态、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的重要举措。在部队部署调整过程中,一声令下,广大官兵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表现非常感人。大多数军人家属也都非常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当然,离开了条件优越、相对熟悉的环境,来到比较艰苦的陌生环境,肯定会有种种不适和不尽如人意。而这种对新环境适应性的感受,除了客观存在的差异外,与自己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苏东坡有句流传很广的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千百年来,许多人对这句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其中道出了一个规律性现象: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安定下来,把安身之处当成自己的故乡,就会慢慢感觉到它的好了。作为一名军人,既然部队已经到了新的环境,自己就要安下心来,尽快熟悉新环境、主动适应新环境、不断改善新环境。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就是现在,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个环境了,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辩证看待环境,注意感受新环境的好处。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好与差、优与劣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好和优,也没有绝对的差和劣。现在,全国各地城乡交通便利,基本生活保障都不成问题。就工作生活环境来说,每个地方都各有其优长和不足。远离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可以更好地亲近乡村的绿水青山;少了一点徜徉繁华街景的机会,多了一些安静阅读思考的时间;在小地方过日子,日常生活往往比大都市还方便实惠……即便是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的解决,在中西部地区的困难和不理想的地方肯定会多一些。现在,地方党委政府对移防部队随军家属子女的就业入学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军人家属子女一般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照和帮助。同时应看到,让孩子经历一些磨练,从而培养起自立自强的能力,也是一件好事。一些军队干部的孩子因父母调动多次转学,培养出了比其他孩子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心。“观念一变天地宽。”换一种观念和心态看问题,天涯何处无芳草,祖国处处好风光。“美在发现。”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人生处处有美景。

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善新环境的不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能够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人不总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改造客观环境,使其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就在于谁更能积极适应、主动作为,改善环境的不足之处。有为者自有千方百计,无为者只会叫苦畏难。新环境的不如意,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各方努力逐步得到解决的。如:学习生活条件没有原驻地方便,可以通过网课、网购基本得到弥补;营区环境、训练场地不如原来的整齐配套,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建设和申请上级支持得到改善;交通、通信、水电气等公共设施服务保障的不理想,可以通过协调地方党委政府尽快加以解决……部队有句老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新环境的种种不如意,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党全军正在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看看革命先辈们当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井冈山斗争、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千里挺进大别山、百万雄师过大江、打败美帝野心狼、在荒漠戈壁“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在高原海岛卫国戍边建奇功等英雄事迹,就会觉得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些困难问题,实在是没有理由望而生畏。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点,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正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绘制了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全国各地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谋发展,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部队驻地环境今天的不理想,若干年后可能都不复存在,原来的“被人嫌”可能变成“招人羡”。我们能够参与这个过程,在艰苦奋斗中改变部队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也为驻地的建设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岂不是军旅生涯的一大幸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