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湿地正不断得到保护与恢复,为全球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守护湿地资源 拓展绿色空间


■本报记者 孙 琦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把湿地纳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措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成效,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力量。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投入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2000多个项目,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过去5年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生态环境变美了,来观光旅游的人多了起来,连候鸟都更亲近人类了。”这是生活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附近居民最直观的感受。现在,这片湿地已记录到179种鸟类,每年越冬候鸟数量超过5万只。

为了让群众树立湿地也是家园的生态理念,当地政府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湿地生态功能补偿覆盖周边633户群众,并将保护区、湿地保护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此外,政府和群众还主动在湿地附近进行生态种植,确保越冬的候鸟能找到食物。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建共管共享”下,2016年以来,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共恢复湿地面积6300余亩,成为我国湿地保护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从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成功控制互花米草入侵与扩张,到深圳湾东北岸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成为一张城市生态名片,再到东莞华阳湖有效治污、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如今,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地球之肾”正不断得到保护与恢复,一幅幅绿色发展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为全球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在当前全球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发挥湿地间接减排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如既往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公众意识等方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此外,我国坚持国内湿地保护与《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履约相结合,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引进国际湿地保护先进理念和技术模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湿地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开展湿地援外培训等工作,为扩大全球湿地保护网络作出了积极贡献。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用途管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加快推进湿地保护立法进程,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全面法律支撑……以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为缩影,中国积累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丰富经验,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上图: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拍摄的黑鹳。 新华社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