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一场“时代先锋”事迹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国画《八女投江》被挂在显眼的位置。
“抗联女兵来了……”一位白发老人的自言自语引来周围观众投目。这位老人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烈士的胞妹赵尚文。当时,赵尚志将军的头骨找到不久,我与赵尚文老人来京看头骨鉴定结果,她作为抗联烈士的亲属应邀到军博看展览,被国画《八女投江》所吸引,便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站在画前,老人对我说:“她们比我大不了几岁,叫王惠民的女兵比我还小两岁,13岁就投江了。”老人顿了顿又说,“她们永远年轻!”
国画《八女投江》是画家王盛烈创作于1957年的作品。作品描绘了8位抗联女战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最终投江殉国的英雄事迹。这幅作品与那些金属品质的兵器等大型文物并列展出,与遗忘抗衡,唤醒人们对英雄的追忆与怀念。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8名女战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畔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她们宁死不屈,最后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壮烈牺牲。
1949年,王盛烈在东北鲁艺美术部任讲师时,听到了“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他决心把抗联女战士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壮烈场面画出来,让8位女战士得到“永生”。为此,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艺术准备。这期间,他翻阅了大量东北抗日联军的史料,采访了很多抗联女战士,画了无数张人物速写草图,为8位女战士一一造像。他的人物速写素材来自方方面面,有的是抗联女战士,有的是她们的同乡,甚至是亲人。
在作品创作时,王盛烈把冷云设定为画面的灵魂人物,塑造出一个镇定自若掩护战友后撤的冷云形象。其他7位女战士则在各自的战斗位置上,8人彼此呼应。作品的整体轮廓确定下来后,画家又用峥嵘礁石、惊涛骇浪、黑色浓云等自然环境,烘托出8位女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气魄。
画家的高妙之处是在画面中省略掉了敌人,造成处处有敌的紧张效果,更加凸显了女战士的英勇形象。在险崖绝壁旁,3名战士相互搀扶,另外5名战士都是战斗姿态,占领制高点的女战士即是冷云。面对敌人的追击,她毫不畏惧地搀扶起战友。整幅画作沉重壮烈,充满悲怆的氛围。8名女战士在大江中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极具雕塑感,仿佛是大地的化身。画家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西方绘画技法,而在环境描绘中则运用了国画的传统技法。
这部现实主义的经典画作是东北军民英勇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艺术写照,作品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为欣赏这幅作品,我曾多次去军博,亦萌生了寻访搜集东北抗联历史资料和民间记忆的愿望。2006年12月,我来到重庆,拜访抗联老兵胡真一。老人用低沉的语音说起8位姐妹的往事:“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安顺福,是在1938年老秋光景投江的。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和王惠民都是刁翎人,跟我是老乡。当时如果不是因有别的任务,我也可能跟着她们一起走了。”胡真一老人说,后来人们找到了冷云等五位姐妹的遗体,在河滩上埋葬了她们……
在各地的展馆中,有不少以“八女投江”事迹为创作背景的绘画作品,既有国画、速写,也有油画作品。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也有一幅国画《八女投江》,这幅作品要比珍藏在军博的那幅大几倍,作者还是王盛烈。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画家晚年完成的作品,是对《八女投江》原作的临摹和放大,这幅巨画是老画家亲自送到纪念馆的。他希望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对8位女战士永远的怀念和崇敬,让后人铭记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