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夏来到,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右玉县,整齐排列的树木郁郁葱葱,苍头河两岸的国家湿地公园成了鸟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历经几十个春夏秋冬,曾经“十山九秃头”,被外国专家断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是“塞上绿洲”,林木绿化率由不到0.3%增长到56%。绿,是今天的右玉最厚重的“底色”。
右玉只是中国数十年治荒治沙成效的管窥。近年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分别减少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盖度增加了0.7个百分点。如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曾经的“不毛之地”毛乌素沙漠,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内蒙古多伦县,也成为避暑胜地。
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筑牢了坚实根基。“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不断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政策为我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荒漠化防治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制度方案出台,为中国荒漠化防治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荒漠化防治,创造了无数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形成的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支撑、法规保障治沙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曾表示:“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将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种被当地人民称作“中国草”的植物被广泛种植。20多年前,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将这种神奇的植物带到了巴新。菌草不仅可以治理流动沙丘、砒砂岩等荒漠化土地,还可以养菇致富、饲养牲畜,成为全球反贫困的“奇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希望。如今,来自中国的菌草已经传播到斐济、莱索托、尼日利亚、卢旺达等国家,帮助当地改善环境的同时脱贫致富。
阻击荒漠化,需要全世界共同行动。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愿与各国携手,为世界增添“绿色”。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有中国的技术支持;中国科技助力中亚国家“点荒变绿”;中国已与阿尔及利亚、柬埔寨等国启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
每一片消失的荒漠,每一处新生的绿洲,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上紧密相扣的一环。面向未来,中国愿继续同各方一道,加强全球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为建设一个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上图: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经过30多年的治理,这一中国第七大沙漠已是绿意盎然。中国库布其治沙模式被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向全球推广,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智慧。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