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张载入史册的照片,拍摄时间是1985年6月4日,地点是军委扩大会议会场。照片中,邓小平伸出一根手指。
7天后的6月11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一百万……”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八次大裁军。这次裁军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而是机制上的战略结构大调整,目标只有一个: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
★精简整编,势在必行
“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
“裁减100万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我军将减少四分之一的员额。”一位军史专家说,作出这个决策,需要对国内外形势有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预见,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超人的胆识。
其实,早在1978年5月,邓小平在同当时的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就曾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1975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此后,我军分别于1980年和1982年进行两次裁军,尽管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00余万减至1984年的400余万,但军队仍存在机关庞大、官多兵少的问题。
如何解决?唯有“消肿”。但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其难度可想而知。记者在翻阅相关资料和报道时,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早在1982年酝酿裁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期间,就有一位老同志找到负责裁军工作的时任副总参谋长何正文,怒气冲天地说:“你知不知道铁道兵的历史,你这样做,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
然而面对种种阻力,邓小平很坚定:“精简整编,要搞革命的办法……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这一次,他拿定了主意,要采取革命性的行动——裁减员额100万!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并不太平。此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军,有人担心会削弱军队战斗力。邓小平慨然作答:“即使战争要爆发,我们也要消肿。”其实,他早已敏锐洞察到,当时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
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减,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就此展开。1986年,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总体完成;1987年,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裁掉100万,减至300万,我军一度臃肿庞杂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
★精兵合成,质量建军
“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铁翼飞旋,陆战雄鹰腾空而起。初夏时节的中原腹地某机场,第82集团军某陆航旅正在进行跨昼夜飞行训练。
1988年1月9日,《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报道《我军第一个陆军直升机大队成立》。这篇报道披露了这支部队的诞生,也宣告了一个新兵种——陆军航空兵的诞生。它的出现给陆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其作战能力开始实现由“地面合成”向“立体合成”飞跃。
不只如此,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在这次大裁军的舞台上,我军上演了战略性结构大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成为军队建设总目标。邓小平说,人民解放军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众所周知,人民解放军是由单一的步兵发展起来的,陆军的编制、体制一直以步兵为主,战斗力考察指标重视“体能”。但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相继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呈现出最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对技术兵种的倚重和对各军兵种有效协同的依赖。
站在世界军事变革的潮头,邓小平敏锐捕捉到“现代战争是合成军作战”的重要发展趋势,强调精简主要是减步兵,不是减技术兵种,要有强大的空军,把海军“搞大一点”,“根据军队装备不断改进的情况,搞些合成军、合成师”。
在部队总员额减少100万的情况下,按照精兵合成原则,中央军委将单一兵种的野战军统编为集地面突击、火力支援、作战保障和后勤保障等于一体的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经过一连串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我军战斗力构成中,高技术军兵种已成为主战力量,集团军中的技术兵种数量首次超过了步兵,海军、空军、原第二炮兵及高技术部队所占比例逐步提高。
从陆军“一军独大”到海、陆、空、战略导弹部队科学搭配,从单一兵种到合成兵种,从各自为战到体系作战,各军兵种比例结构进一步趋向均衡合理,我军向精兵、合成、高效前进了一大步。
★听令而动,服从大局
“我只讲三总部带头”
1986年12月26日,《解放军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消息《我军精简整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原三总部机关人员编制比整编前精简近一半、军级以上单位减少31个等任务基本完成。
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在战火硝烟中诞生、从苦难中走向辉煌的人民军队来说,哪一支部队不是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哪一个机关部门不是历史光荣、荣誉满墙?直面改革的撤并降改,有时并不比直面炮火硝烟来得容易。
1984年11月,在谈到即将进行的百万裁军“大手术”时,对于裁谁留谁的问题,邓小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我只讲三总部带头”。
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根据会议决定,原总参谋部立即牵头组织原三总部的精简整编方案。这场关乎人民军队前途命运的大变革,在原三总部中率先展开。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原总参谋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原三总部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方案决定,原总参谋部机关人数精简比例为47.9%,原总政治部机关人数精简比例为46.5%,原总后勤部机关人数精简比例为47.1%。
精简比例如此之大,执行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时任副总参谋长、具体负责裁军工作的何正文感到,必须有人先作出表率。彼时,他的4个子女在部队发展得都不错,但他们在父亲的劝导下,纷纷脱下了军装。高级干部的示范效应,成为推动裁军的强大动力。
当年,毛泽东命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二话不说欣然赴命,随员不超过10人、时间不超过10天;百万大裁军,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一大批官兵毅然脱下军装,转移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如今,新一轮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开启,许多部队移防部署说走就走,数百名将军调整岗位接到命令就出发……
“撤并降改听党的,进退走留看我的。”抚今追昔,这一幕何其相似——面对改革重塑大考,全军将士服从大局、听令而行,以绝对服从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以“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胆忠心扛起了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