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北极不应成为地缘博弈的“战场”


■彭 况

5月20日,第12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闭幕。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利用这一多边舞台,于19日晚在雷克雅未克举行了会晤。这是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两国外长首次面对面会晤。

在一片矛盾之中,俄美双方选择“北极理事会”作为会谈的场合,倒也映衬出“北极”这块特殊的地理区域在国际关系中所蕴含的多层特殊意义。

首先,这是一块地缘博弈的“战场”。对北极这片区域,俄美双方都不陌生。冷战时期,从天空到水下,这里曾经是军事对抗的前沿阵地——事实上,直到现在也是。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在两国之间,最近的导弹飞行路线既不是经大西洋也不是经太平洋,而是从北极上空飞过。从北冰洋厚厚的冰层下破壳而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能够轻而易举地威慑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毕竟在地理上它们大多位于北半球。从军事斗争的角度,俄美都不敢轻视北极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北欧五国)等8个近北极圈国家,于1996年发起成立了北极理事会,以保护北极地区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这个时间点说明,冷战不结束,想把5个北约国家和俄罗斯拉在一个“群”里坐下来谈,可能性实在是小得可怜。北极地区的局部“小气候”会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国际局势的“大气候”。1986年10月,美苏领导人就曾在雷克雅未克会晤,针对美苏大幅削减核武器的提议展开探讨。包括本次会谈在内,两个军事大国在北极地区的一举一动,成为了观测世界形势变化的“温度计”。

其次,这是经贸往来的“新舞台”。北极地区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总的原因还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冰大面积融化,使得一些新的航海线路逐渐成为商业上可行的方案。

北极地区的航线主要分为途经加拿大北极群岛附近海域的“西北航道”和途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沿海的“东北航道”。和空中的导弹最短路径一样,它们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欧洲上也是海上的最短路径。2018年8月,丹麦马士基公司使用常规集装箱商船,自符拉迪沃斯托克起程,通过“东北航道”,历时32天抵达圣彼得堡,完成了北极航线的首次商船试运行。

然而,北极航线的商业开发前景依然受制于“大气候”。美国所谓“自由航行”的无理姿态也延伸到了北冰洋海域。考虑到地理因素,加拿大和俄罗斯都希望针对相应的航道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但美国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使得北极航线的商业前景在八字都还没看到一撇时就已经蒙上了阴影。更为讽刺的是,北极航线明明是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但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反反复复,《巴黎协定》进了又退,退了又进,完全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最后,尽管处于极寒之地,但北极依然是我们人类的“栖息之地”。12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面积比欧洲都大;北极圈内2100余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占到了地球总表面积的1/25。北极理事会成立时拥有8个成员国,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有着越来越多的近北极国家、相关国际组织与机构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的、最受重视的北极合作机制。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北极问题已超出北极国家间问题和区域问题的范畴,涉及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也只有一个北极,它不应成为地缘博弈的“战场”。无论是攸关北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还是多边框架下的国际合作,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哪些真正的贡献,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