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湖南是伟人故里、革命摇篮。秋收起义、通道转兵等重大革命事件和活动都发生在湖南,三湘四水遍布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2020年9月,习主席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初夏时节,记者追寻三湘大地红色足迹,聆听广大军民牢记领袖嘱托、奋进新时代的铿锵足音。
“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课的题目是《光辉岁月,百年党史》。”不久前,国防科技大学党史宣讲小分队来到长沙市北雅中学,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据悉,开展“党史我主讲”“党课社会行”等实践活动,成为驻湘部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的重要举措。
习主席去年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三湘大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沙橘子洲头,一场庄严的教育活动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武警长沙支队官兵在青年毛泽东雕像前整齐列队,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一名游客说,军人在红色景点开展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人民军队矢志不渝忠于党的情感,对大家是一种教育。
今年4月中旬以来,驻湘部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官兵前往湖南美术馆,观摩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武警湖南总队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勇进感慨地说,在习主席“精准扶贫”战略引领下,经过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广大军民进一步增进了对党的信赖拥戴。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湖南涌现出十八洞村等新时代“红色地标”。官兵们表示,这些新时代的红色资源,有故事、有细节、见精神,产生于党的十八大之后,充盈在经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续写于当下的每一天,贯穿于新时代的全过程,与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汲取力量、增强信心的鲜活教材。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从十八洞村参观归来,陆军某部官兵对习主席这一重要论断有了更直观深刻的感悟。
温故而知新,鉴往以知来。湖南省军区领导表示,要组织官兵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走在三湘大地,时时处处都能触摸到慷慨激昂的革命历史。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诞生在这里;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点燃;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等,无数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向死而生……湖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铁血战将陈树湘的壮怀激烈,留下了“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
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并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在伟人奋斗过的地方工作学习,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初夏时节,长沙警备区组织官兵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和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家深刻感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学习观”,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光荣传统。
走进位于长沙县福临镇的陈树湘故居,火箭军某旅干部王京被陈树湘“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勇壮举深深触动。王京在日记里写道:陈树湘家低矮的房子在长沙城外的瓦屋街上。紧闭的木门后面,是他卧床不起的母亲,还有日夜期盼他早日归来的妻子。但她们哪里知道,此时陈树湘的头颅已悬挂于小吴门的石柱之上,她们永远无法见到牵挂的亲人!
“一夜风云变,上海大屠杀。尔琢拔刀起,血誓效讨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发。”在湖南常德石门的一面石墙上,镌刻着这样一首诗。武警湖南总队宣传处处长李斌说,每次去拜谒,想起王尔琢留下的“托孤书”就不禁泪流满面:他多么深爱妻儿,但为了革命,对生命又是那么的决然!
在韶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沉浸式实景演出,生动演绎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众多历史事件,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革命前辈舍生忘死的英雄情怀。项目负责人徐叶青介绍说,今年以来,很多部队官兵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自发前来寻根溯源,演出现场留言簿上,写满观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一百年充满艰辛,一百年创造辉煌,一百年举世无双。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李斌告诉记者,传承发扬好革命先辈光荣传统,写下俯仰无愧的强军新篇章,告慰先烈、告慰历史,已成为官兵的坚定信念。
“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初夏雨后,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生机盎然。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内,在展现红军女战士剪被子送村民情景的雕像前,讲解员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长征路上,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她。
“在这座雕像前,习主席停下脚步看了很久。”沙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清楚地记得,去年,习主席一到湖南,直接赶往沙洲瑶族村,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习主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牢记习主席嘱托,驻湘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续写“半条被子”的新时代篇章。“湖南省贫困县主要集中在罗霄山区和武陵山区,这两地都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革命先辈的后人,驻湘部队官兵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要把革命先辈的家乡建设好。”湖南省军区领导介绍说。
湖南省军区重点对口援建革命老区贫困村,省军区本级派出24批扶贫工作队,连续多年在贺龙元帅故乡桑植县常态化驻村扶贫,先后筹措资金,帮助桑植县10个村(镇)及周边部分村组开山修路、架线改电、引水进村、扶持产业等,辐射带动6.4万人脱贫,在全军树立扶贫的“桑植样板”。“下一步,省军区将对帮扶的贫困村9000多户脱贫户进行‘回头看’,确保不出现生活返贫、产业滑坡和建设退步的现象。”湖南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
近年来,驻湘部队分别与贫困地区结对,搭建帮扶平台、筹措扶贫资金、整合优势资源。仅2017年以来,驻湘部队共定点援建3所医院,5次开展“红色军医老区行”义诊活动,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类技术人才380余人。
“我是开福民兵,我光荣,我自豪!”在长沙市开福区,“传承红色基因、争当优秀民兵”教育实践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近年来,开福区人武部大力开展新质民兵队伍建设,组建无人机民兵排,配备无人机飞行器、操控平台、综合救援装备等高精尖装备,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年,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诗篇。今天,生机盎然的三湘大地,军民同心合力携手奋进,一定能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谱写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丽篇章。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征程中,三湘四水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从湖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炮火硝烟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呐喊奋战,积淀出深厚的红色热土。
热血浸染大地,精神一脉赓续。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奋进前行的滋养和引领。
可喜的是,走进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在三湘大地已是广大军民的切实行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其带来的活力与变迁。这些红色传统通过一个个革命故事、文艺作品、军民实践而广为流传、发扬光大,持续汇聚成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