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儒将”萧克的读书之道


■崔素平

开国上将萧克,既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战将,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被誉为“儒将”。在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萧克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并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他在读书方面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英才须以学为先

萧克在《红山口》一诗中写道:“美玉自来雕作器,英才须以学为先”。他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捷径,就是要勤奋刻苦。在简习师范求学期间,他一头扎进书海,每天晚上常常自学到深夜。

抗战期间,萧克作为指挥员,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依然会在夜晚抽出时间读书,而且把“挑灯夜读”当成是休息和娱乐的方式。敌后环境没有一日安宁,每次在防空洞躲避日寇飞机轰炸,都是萧克静心读书和写文章的最佳时间,他说:“无论飞机怎样飞来飞去,都影响不了我的思路。”

广泛涉猎

萧克主张读书要广泛涉猎。1962年,在去北大荒的途中,他看到山鸡觅食,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山鸡觅食遍山隈,不弃蚁虫身自肥。天下学科如瀚海,求知亦应式山鸡。”山鸡因广泛猎食而自肥,人读书就应该像它们那样不拘泥于一隅,在“学科瀚海”中广泛涉猎,充实自我。

作为一名军人,他尤其喜欢读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论持久战》《战争论》等都是他的枕边书。此外,他还阅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萧克喜爱文学,仅在战争间隙,就读了歌德、托尔斯泰、鲁迅等众多作家的作品。1941年,国际友人林迈可访问敌后根据地,与萧克的会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萧克对欧洲文学的了解让林迈可很吃惊,他没想到一个身在中国农村的抗日将领竟然读过这么多欧洲名著。

在书的“瀚海”中,萧克非常注重阅读马列著作,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读。他觉得在读马列著作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是人生一大乐事,深深感到“列宁选集一开卷,斗室油然起风云”。

善于思考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曾评价萧克是“一个善于思考、有学者风度的人”。萧克深知“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认为读书必须要有所思有所悟。他在读完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后,不仅为书中情节和作者的文笔所折服,更由这部作品联想到了中国的革命实践。他认为中国革命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应有一部像《铁流》这样的作品来记录和反映。受此启发,多年以后萧克创作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并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一段佳话。

在现实中遇到问题,萧克也善于在读书思考中寻找启迪。抗战期间,萧克认真研读了《论持久战》等军事作品后,反复思考,结合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战略部署。

贵在坚持

萧克始终认为,读书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生的事,需要持之以恒。据他晚年身边的秘书回忆:“首长爱读书,几乎每天都读到凌晨一点以后。”为了让他能早点休息,家人和工作人员想出办法,在晚上12点关掉电闸,骗他说这段时间停电。结果第二天,萧克就让人上街买来蜡烛,在晚上停电后,点着蜡烛继续读书,家人无奈只好不再关电闸。

晚年的萧克曾在《随感》中写道:“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 1991年,他主持编纂《中华文化通志》,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干劲同数百位专家学者一道遍览书海,在创作上精益求精,历时8年完成了这部百卷文化著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