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作为“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指挥与驾驭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用好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指挥员正确认识战争、自觉运用战争行动中的矛盾法则,达成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的一致,从而在逐鹿信息化战场中指挥若定、稳操胜券。
统筹全局与局部,胸怀战略全局筹划实施作战。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处于决定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战争领域同样如此,全局是局部筹划实施作战的准绳,制约和规定着战役战斗筹划的方向和行动的走向。作战指挥中,指挥员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整体着眼、胸怀全局。要从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上级意图,从战略全局上衡量利弊得失,正确筹划战役战斗行动,时刻审视各自领域对全局的影响,在关照全局中调整本级的筹划方向,服务服从、主动配合;要把作战的重心放在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作战重点和枢纽上,不计较暂时的局部的得失;要整体谋划,将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紧密相连,将兵力、火力、信息作战等多手段并用,注重作战全过程战法运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方能实现全局的胜利、最终的胜利。
区别主观与客观,立足客观实际创新作战指导。唯物主义强调客观、存在第一性,主观、思维第二性,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强调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从战场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也是作战指导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事关作战成败。毛泽东指出,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统一最根本的方法,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因此,指挥作战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研究既有作战理论、借鉴历史经验,更要研究现实战场、紧贴现实战场,遵循“侦察思索-研究判断-决心计划-检查改变”的军事认识与实践过程,在“得其时、得其地、得于部队之情况”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创新作战指导,在实践中调整完善具体的战略战术。只有这样,主观才能很好地符合客观,从而获得胜利。
明晰现象和本质,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战场本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认识就不能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而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现象,人们凭感官就可以得到,而洞察本质必须靠思维。军事领域同样有现象和本质之分,自古就有“兵者,诡道也”的说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战场的常态,“误入迷津”往往造成指挥失当。在战争中,指挥员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战场本质?毛泽东指出,要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侦察敌方情况,尽可能多地收集到各种实际材料,同时要对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这就要求指挥员面对虚虚实实的战场,要善于通过侦察尽快尽全掌握战场信息,借助先进的信息分析处理工具对战场信息进行加工制作,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信息进行比较、归纳、演绎、推理、概括,抽丝剥茧,才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洞察真实的战场,定下符合战场实际的决心。
抓好主要和次要,运用矛盾分析评估作战态势。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因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的。辩证法的根本任务就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且在分析矛盾的时候,要深入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战争是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矛盾整体,进行战争矛盾分析,一定要具体分析战争诸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其各方面的特点,尤其要分析战争中每一要素所包含的相反成分,才能达到对战争的客观准确认识。因此,作战指挥当中,应始终以辩证的矛盾思维去审视战场,正确认识战场上利与害、进与退、强与弱、虚与实、攻与守、动与静、众与寡等矛盾形式,科学把握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综合评估战场态势。尤其在以弱抗强作战中,更要客观分析敌我强弱优劣问题,在我方劣势中寻找优势,在敌方优势中寻找劣势,才能准确把握战场态势,尔后找准对手优势体系中的“命脉”发力,实现强弱转化、化危为机。
辨明静止与运动,把握变与不变实施灵活指挥。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而稳定、不变则是相对的;既要看到变,又要看到不变,要在变中把握不变,在不变中把握变。战争领域同样如此,有其相对稳定的规律,但规律是通过实践显现并在实践中发生变化的。《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必须因各种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指挥员应充分认识“变与不变”的逻辑,既要善于借鉴与运用那些历经实践检验而被证明正确的战争经验,遵循战争规律与指导规律,同时,也要深刻认识战争形态发展带来制胜机理的新变化,因情而变。具体到作战指挥中,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既要周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也要科学预见和洞察战场发展,不断发现敌人的新变化、作战进程的新演进,依照对作战态势的新判断,不断调整修正决心,甚至定下新的决心,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应变自如,始终保持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