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作为一首歌唱军嫂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为军人的形象在刚毅、威严之外,增添了一抹柔情、细腻,如一股清风吹进了官兵和群众心中。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了一批军内词曲作家,到河北省高碑店驻军深入生活。在营房里,词曲作家们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主题是:连队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一名四川籍干部主动讲述了妻子在老家带孩子,承包“责任田”,照料公婆的一桩桩感人故事,并热情地说:“能不能写一首赞美军嫂的歌呢?”
作词家石祥听后被深深感动。当天晚上,石祥在房间里反复琢磨,并把题目写在了纸上,但每次一提起笔来又写不下去了,人称不好办: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的人”,又觉得有点酸。快要熄灯时,他打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恰巧望见挂在夜空的一轮明月。石祥忽然来了灵感,提笔写下了“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的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我”相称,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人称的问题,亲切而又不失意境。没用多久,《十五的月亮》歌词就写好了。
歌词借“月”抒情,奠定全篇基调,多次使用“你……我……”的句式,直抒胸臆地表达身在家乡的妻子和守卫边关的丈夫,不约而同望月思念对方,并通过“思念”“甘甜”“一半”“贡献”“心愿”等关键词进一步渲染、烘托,使得整首作品具体可感、丰满实在。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石祥遇到一同前来的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作曲家铁源。他说,我有一首歌词草稿,念给你听听。听完歌词大意后,铁源觉得很好,便一拍大腿说:“这首词我订购了!”两天后,铁源接到这首词的定稿,反复阅读后,一个可爱、可敬的军人妻子的形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
当时,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正在全国放映,铁源想起了影片中的连长“梁三喜”和妻子“玉秀”之间那种纯真、高尚的爱情和生动感人的故事。“玉秀”不就是那位四川籍干部妻子的再现吗?铁源从“玉秀”身上找到了灵感。“玉秀”是山东沂蒙人,那一带流行沂蒙小调。铁源就根据沂蒙小调,一气呵成谱完了《十五的月亮》的曲调初稿。试唱时,铁源觉得结尾处平淡。于是,便和总政歌舞团作曲家徐锡宜共同修改,在歌曲的最后通过了一个“啊”字予以扩展,将全曲推向高潮。铁源后来感慨地说,这支歌与其说是我们用笨拙的笔写成的,不如说是可敬、可爱的战士和他们的亲人用实际行动谱写的。《解放军报》于同年6月28日在“长征”副刊第569期发表了这首歌曲。
之后,在云南老山前线,歌唱演员赴前线慰问演出,多次深情演唱这首作品,深深感染了前线官兵,这首歌曲此后在全社会广为流传,许多华侨华人都很喜爱唱这首歌,以此来抒发热爱祖国、思念故土的情感。
军人的职业充满了奉献,军人的家庭写满了相思。今天,我们重温这首经典歌曲,顺着深情的歌声,慢慢回到那个宁静的夜晚,思思念念间,窗外银盘似的月亮照进了“你”“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