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地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布条与红布匾的昭示


■向贤彪

安徽省休宁县石屋坑村是皖南一带有名的“支红村”,全村89户人家每家每户门把手上都系着红布条。1934年至1935年初,方志敏和寻淮洲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敌人打游击,转移至这里休整。白色恐怖笼罩下,机智的村民在家门口系上红布条,向红军发出联络信号:“我家可靠,可以来我家养伤避险,我会保护你。”村民们为了掩护红军,有多人被捕牺牲,却没有一人当叛徒……至今,这里的村民仍保留着在自家门把手上系红布条的习俗。

而在江西省奉新县一中,68岁退休教师胡奉诚至今保留着祖父胡前应留下的两块红布匾,其中也有一段感人的往事。1949年5月,一支解放军部队进入奉新县甘坊镇。由于当时人们对解放军缺乏了解,不少商家选择关门躲避。在镇上经营杂货店的胡前应坚持留在店里。他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睡在屋檐下,没打扰一户居民。感动之余,他当即把店门全部打开,请解放军来店里留宿,并主动帮助伤员治病。为了感谢胡前应的义举,解放军送来两块红布匾,分别写有“医如春霖”和“施医四方”字样。至今,两块红布匾被全家人视为传家宝。

一块红布条,两块红布匾,看似民间寻常之物,其实饱含军民鱼水深情。它们已经成为人民与军队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

当年,红布条被群众系在门把手上,就是保留着革命的火种与希望。如今,红布匾被群众珍藏,就是珍藏着军民鱼水深情的美好记忆。他们维系、珍藏与传承的岂止是红布条与红布匾,更是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是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

从八一南昌起义官兵们系在手臂上的红带子(又名牺牲带),到抗日战争聂荣臻签署的“树叶训令”;从红军长征苏区人民拆掉门板为红军搭设过河浮桥,到淮海战役人民群众推着小车支援前线;从98抗洪“人在阵地在”的铿锵誓言,到2020“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恢宏宣示,一段段红色历程、一个个红色故事,无不深烙着红色印记,洋溢着军民鱼水深情,汇聚着信仰信念的力量。

聂荣臻元帅时隔多年回忆起冀中群众为部队筹粮、送粮场面,仍满怀感动;陈毅元帅回忆淮海战役群众踊跃支前场景,盛赞居功至伟的“小推车”。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当人民军队的“后勤部”?为什么共产党可以“唤起工农千百万”?答案就在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鱼水深情、血肉情谊。这是我党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力所在,也是红色成为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本色的根本所在。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也是双拥的底色。红色基因中有信仰,能够使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红色基因中有定力,能够使我们“千磨万击还坚劲”;红色基因中有成功之道,能够使我们深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改变世界不需要魔法,只需要我们发挥出内在的力量。”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筑起军民团结、牢不可破的新的钢铁长城,既需要从昨天的红色故事中汲取丰富营养,也需要从今天正在做的伟大事业中激发奋进力量,更需要从明天的宏伟蓝图中标定前行坐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