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舞台
“最广泛的参与,激发最饱满的热情”
“科长,我想回去参加打擂!”
冒出这个想法,发射二营下士白玉风一刻也不愿等,当天就打背包回到连队。
白玉风此前在旅宣传科兼职报道员,因经常编辑强军网新闻,擂主们一个个立功受奖戴红花的镜头,让他越来越坐不住了:别人能当擂主,我也能当。
观擂容易,打擂难。第一次走向擂台,白玉风就因导弹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而名落孙山。但他没有灰心。一次,旅里组织专业组长等级晋升考核,白玉风很想去旁听,一打听发现自己连资格都没有。他灵机一动,主动申请当服务保障人员。
“老班长们对专业的精通让我大开眼界。”站着听了一整天,白玉风两腿肿胀,但他觉得自己“还没听够,还差得很远”。激情被点燃的他,从此进入了“恶补”状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第20届擂台赛上,白玉风终于梦想成真,摘得一顶擂主桂冠。
一个士兵对打擂的渴望,是这个旅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火热开展的缩影。这些年,官兵人人争当擂主,已成为该旅练兵备战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那年,发射二营阵管连战士董小通做了一件“大胆”的事:给旅党委写了封申请参赛的信。
作为导弹发射旅,当初旅擂台赛为突出主战专业,参赛对象仅限于发射专业官兵,阵管、通信、修理等专业官兵无缘擂台。
“练兵备战没有局外人,比武打擂岂能当看客。”董小通说,看着战友们登上擂台上演巅峰对决,像他一样“心痒痒”的人越来越多。
从那年开始,该旅将技术、阵管等保障专业纳入打擂范围,明确义务兵、士官、干部分专业比武、分层次打擂。是年,董小通捧得了阵管配电专业的第一个擂主奖杯。
近几年,随着上级组织的比武频次、难度越来越贴近实战,该旅适时调整打擂项目内容,形成与各级比武衔接配套、涵盖所有兵龄层次、覆盖所有战位的群众性练兵比武体系。
“能亲手按下点火按钮的官兵毕竟是少数,而擂台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旅政委彭柯看来,这正是擂台赛“走红”的重要原因。
“夺擂的都是老面孔,新人都在当陪练。”曾有两届擂台赛,一度出现“上届擂主几乎包揽下届冠军”的局面。官兵有所呼,党委有所应。白玉风说,旅及时叫停个别营连“选苗子、凑尖子”等现象,并作出“连续2次蝉联擂主不得参赛”的规定。
“最广泛的参与,激发最饱满的热情。”据统计,该旅主战专业90%以上的战士,所有营连排长,都曾接受过擂台洗礼。
大满贯·滑铁卢
“擂场如战场,战场上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敌人”
“所有风险题,答对80%以上才能得分,否则还要减分。”对这一规则,李杰一度十分不解,直至前不久,他作为专业组长独立指挥全流程作战检验任务,才明白如此设规的深意。
这是一次没有完整技术资料、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全新挑战。任务中,一条高压管路突然发出刺耳的啸叫。李杰发现当值号手虽在前期考核中成绩优秀,真实特情一来却慌了手脚。他当机立断,打开阀门排除了险情。
李杰说,导弹武器系统复杂、协同要求高,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不能搞“一头沉”,更要严防“背记滚瓜烂熟、操作手忙脚乱”的情况,装备实操需要从操场走向战场,在硝烟味和各种突发的特情下反复加以锤炼。为战而生,是设立擂台赛的初衷;向战而行,则是不断改进擂台赛的方向。
擂台赛上的“内容之变”“规则之变”,让某基地作训处副处长郑振华曾有过一次“切肤之痛”。
2008年,郑振华从军校导弹控制专业毕业入伍,成为当时旅里唯一一名硕士排长。理论功底深厚的他以“夺冠之心”参赛,却因实践操作失分过多排名倒数第一。
打擂如此“高开低走”的,不止郑振华一人。二级军士长柴善友先后5次夺得擂主,拿过初、中、高级士官组“大满贯”。在去年擂台赛上,却因对新装备、新战法、新特情钻研不够,遭遇了“滑铁卢”。
“战场瞬息万变,吃‘老本’肯定不行。”连续多年担任总考官的火箭军导弹专家、旅技术室主任崔德荣介绍,他们成立了一支专门队伍,常态跟踪实弹发射、驻训演习等任务中暴露出的问题,动态收集整理各类特情库,以此作为训练场上的重点和擂场上的“赛点”。
“擂场如战场,战场上最了解你的人,其实是你的敌人!”后来成功问鼎擂主的郑振华说,随着编制体制调整、岗位要素优化、内容贴近实战,今天的擂越来越难打了。
四级军士长陈行炳几年前就夺得过擂主,改革中他被调整到控制专业。换岗后首次参赛,陈行炳被挡在了决赛圈外。“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对此,他毫不气馁,经过两年潜心砺剑,成功上演“王者归来”,成为旅里改革调整后首位“跨界双料擂主”。
“擂难打的背后,是擂主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陈行炳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70%以上的擂主从重大任务一线产生,多名蝉联擂主是经历过实弹发射的号手。
蛰伏·执念
“不逼一逼自己,哪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有夺得擂主才品味到其真正含义。”当擂主是发射三营上士张建奎心中的执念。为此他连续6年向擂台发起冲击,结果就像高原烧开水——总到不了高沸点。直到去年第7次登台,才以绝对优势锁定控制专业擂主。
“不逼一逼自己,哪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对张建奎而言,这次取胜远不止夺得擂主这么简单。狭路相逢勇者胜,打擂经历,让他收获了面对困难的那份自信从容。
张建奎说,每一届擂台赛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华山论剑”,其独特魅力,成为导弹旅特有的“打擂文化”并传承至今。
“如果入伍前有现在学专业的劲头,我就考上大学了。”发射二营上士王忠胜自己都不敢相信,10多年前初中毕业参军,学导弹专业原理如同读“天书”,如今居然夺得擂主“宝座”。
“参赛如参战,打擂如打仗。”王忠胜从背记教材开始,燕子衔泥般累积专业知识,艰辛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成为专业组长的王忠胜,经常拿自己的经历激励徒弟。
大学生士兵余修亮性格内敛,打擂时却像变了个人,思路清晰、行动果断,入伍第3年就成为擂主,首开大学生士兵夺擂先河。
这一纪录很快被打破,毕业于济南大学的唐梓华,入伍当年就崭露头角,成为首个义务兵擂主。
旅领导感慨,他们的优秀,是被实战化训练氛围“逼”出来的。
“比武看似强强对决,定输赢的往往是短板,个人如此,单位也一样。”前年,擂台赛一结束,时任发射四营营长王强强在全营发了火:四营“全军覆没”,擂主争夺战被“剃了光头”。
性格要强的王强强人如其名,曾多次立功,在火箭军组织的发射营长综合比武中名列前茅。王强强说,单位擂主数量,并非衡量训练成绩的唯一参考,但肯定是证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
“知耻后勇,正是练兵的绝好契机。”“蛰伏”一年,王强强带队出征并斩获营连主官组擂主,宋鑫拿下下士组擂主,四营成为去年擂台赛最大赢家。
方阵·共赢
“擂主只有一个,但不止一个赢家”
初夏,一场全流程战斗发射演练在大山深处打响。随着战斗警报响起,发射一营官兵迅速占领阵地,展开导弹升级测试。
这是一个人才“顶配”的战斗集体,先后有57人次夺得擂主,涵盖营连主官及每个专业。“带着这样的团队打仗,困难再大心里也不慌。”面对阵地遭袭、装备故障等特情,同样也是擂主的营长陈世海信心满满。
“一营人才济济,受益于旅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旅长殷进保介绍,215名擂主覆盖旅所有专业、全部战位,常年活跃在实弹发射、作战值班等重大任务一线,是旅加快实战化能力建设的“顶梁柱”。
去年,为提升导弹戒备状态和反应速度,该旅组织全流程作战检验。这一全新探索稍有不慎,风险难以预料。
重任当前,数十名擂主临危受命,优化测试操作流程,探索出双工位交叉测试、人员装备模块编组等办法,将反应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一,对提升戒备状态具有“里程碑”意义。
“擂主只有一个,但不止一个赢家。”发射一营士官张山山感慨,他与苏兆杰既是同年兵,也是一对业务搭档。但几次打擂,张山山都惜败对方。
在苏兆杰“刺激”下,张山山发挥管理优长,连续多年担任班长,带领全班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在另一条战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发射五营荣誉室,整齐摆放着24个鲜红的“擂主手印”。其中3个并排放在一起的手印格外引人注目:唐克波、王贵增、张顺义3位士官两代师徒,先后夺得发动机专业擂主,在全旅成就一段佳话。
“擂台赛赛出一大批业务尖子,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训风。”唐克波担任专业教员16年,为旅队培养专业骨干近百名。去年晋升一级军士长的吴昌满说,他从列兵开始一路绿灯的晋升之路,是一次次打擂铺就的,“我们都是擂台赛的受益者。”
翻开该旅高级士官名册,他们的履历上都有当擂主的经历,擂主方阵中还走出一大批旅团党委常委、发射营主官、专业组长,30多人次获评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该旅旅史长廊里,有一座“擂主榜”,榜单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绽放出夺目光华,像那熊熊燃烧的尾焰,托举长剑飞向苍穹。
图①:第20届专业技术擂台赛,入围决赛选手进行考核;
图②③:专业擂主在实弹发射、作战值班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发坤、左云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