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智能化战争时代的军事高等教育


■唐维忠

引言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在2019年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习主席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全军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指明了方向。当前,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打赢未来智能化战争需要什么样的军人,军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化战争的人才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发展

战争形态是以主战兵器技术属性为主要标志的、战争历史阶段性的表现形式和状态。迄今为止,战争形态在经历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之后,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脑科学等先进科技在军事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正成为新军事革命的重要推手,催生新的无人化、自主化、智能化战争形态,改变着传统战争制胜机理。2014年,外军智库发布名为《20YY∶机器人时代的战争》的研究报告,认为以智能化军队、自主化装备和无人化战争为标志的军事变革风暴正在来临,其将通过发展智能化作战平台、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定向能、高超声速、仿生、基因、纳米等新型武器,到2035年初步建成智能化作战体系,到2050年将发展到高级阶段,全面实现作战平台、信息系统、指挥控制智能化甚至无人化,仿生、基因、纳米等新型武器走上战场,作战空间进一步向生物空间、纳米空间、智能空间拓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脑研究的不断深入,脑机接口技术正日趋成熟,未来人类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换将不再局限于感官,还可以通过芯片实现大脑与外界直接的信息交流,人与人、人与物充分互联互通,人类或将超越互联网、物联网,进入脑联网支持的智能时代。脑联网时代,军人的大脑与作战平台、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直接相联,在量子计算和云平台等技术辅助下开展决策,打击的对象将拓展到人的思想和行动,物质、能量、信息与心智融为一体。国内有专家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未来战争的制胜机理将由信息化战争的“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确打击、联合制胜”,向智能化战争的“智能主导、自主对抗、溯源打击、云脑制胜”转变,继物质、能量、信息之后,人机融合的云智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一智能化战争形态的转变正在加速到来,任何迟疑都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但应该看到,无论战争如何发展,人始终是最根本的要素。智能化战争形态将促使军人的职能作用发生变化,对军人的能力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认知能力或将超越知识、技能成为军人的核心能力。

智能化战争要求军人综合素质升级重构

根据人才成长周期,目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军人,10多年后将成为部队作战训练主体力量,也将成为迎接智能化战争挑战的第一批主力军。当前,我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上尚存在一些不足,对适应未来多变的智能化战场能力关注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智能化战争需求还有一定差距。2020年7月23日,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加强军魂教育,强化战斗精神,全面打牢飞行学员思想政治、军事专业、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基础。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对标未来智能化战争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更加高阶的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军人综合素质升级重构。

智能化战争是整合多个领域的复杂巨系统,其智力为本的特点和迭代多变的发展趋势,正在改变军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军人或将逐步由战争前台走向幕后,由直接面对面作战转变为人机协同作战,由前线冲锋陷阵转变为后端筹划设计战争。要胜任人机协同、筹划设计战争等职能作用,除思想政治和身体心理必须达到要求外,在军事专业和科学文化方面,军人应重点提升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一是多学科融合的知识结构,掌握自然、军事、认知心理、网络智能等多个智能化战争相关学科领域的核心原理,能够跨学科整合知识,指导军事实践;二是强大的认知能力,具有逻辑思维、审辨思维、系统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推理解决作战问题;三是人机协作能力,深刻把握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熟练运用作战平台、指挥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操控多样化智能武器装备,实现人机高效协同;四是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科技感知力和强大的创造力,能够把握科技前沿,创新作战样式,掌握战争发展规律;五是自我成长能力,能够准确认知自我,合理规划军事职业生涯,自如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能力,较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军事革命发展。

找准军事高等教育改革着力点

当前,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叠加推进,给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更大复杂性,既要满足现实的信息化作战需要,同时又要为适应智能化战争奠定基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支撑着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为培养满足智能化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达成军事专业、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应打破以单一专业为背景设计课程体系的做法,建立“通识+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是在现有自然科学和公共类课程基础上,增加数理逻辑、数学建模、批判性思维、网络基础、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系统工程等课程,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的横向课程体系,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搭建智能化战争急需的知识结构,为其终身成长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方向课程是确立一个学科专业方向,设置数理科学、专业基础、专业岗位的纵向课程体系,构建厚实的专业背景,培养学员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复杂作战训练问题的能力。“通识+方向”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构建“T”形知识结构,满足军事人才适应多样多变智能化战争的需要。

深化课堂改革。教育神经科学认为,教育是对学生大脑的重塑,而课堂是重塑学生神经网络的主阵地,特别对于智能化战争所需要的高阶认知能力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持续深化课堂改革是军事高等教育当前的关键任务。要看到,只有知识理解的课堂远远不是一个好课堂。人的一切行为、思想和情感全部由大脑控制,每个知识、思维和情绪都与大脑的特定神经网络相对应,因此,课堂改革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遵循人脑的认知规律,以吸引和保持注意力为起点,建立科学的思维框架,调动学员主动思考。通常,指向高阶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一个通用模式——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常用的问题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都属于这一模式。所以,推进课堂改革的主要路径是开发未知、新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故事,设计指向逻辑推理、审辨思维、反思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思维框架,启发学员在框架的指引下主动思考,再辅以讲出来、写出来的输出过程,最后达成知识理解内化和高阶能力形成的目标。

推动全面育人。现代教育理论不仅把课堂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还把课堂之外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视作培养学生的重要资源。这些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支撑课堂教学、促进知识能力形成,还是培育非智力能力的重要场所。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和空间,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以深入部队、贴近实战、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为重点,科学设计教育训练计划。注重发挥军队院校管理育人优势,探索建立学员管理模式,促进学员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搭建创新平台,创造更多自主实践机会,提升学员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大型活动,培养学员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训能力,能够有效辅导学员开展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心理调节、习惯养成等,帮助学员提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仅是突破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短板的三个方面,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军队院校进行系统化改革,在战略规划、质量管理、人员素质、教学条件等诸方面都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而这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军事院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