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牛一样劳动,像牛一样奉献。为民服务要做孺子牛,创新发展要当拓荒牛,艰苦奋斗要像老黄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牛精神,历代诗词歌赋均有咏牛名篇,是为最好例证。
牛入诗词歌赋最早应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咏牛的诗歌。比如,《小雅·无羊》中载:“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意思是说,一群牛过来,摇动着大大的耳朵,有的信步于山坡,有的觅饮于水边,或睡,或卧,非常形象具体地描写了牛的状貌与活动情形。有人统计,《诗经》305首诗中有9首涉及牛。“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可谓状景抒情佳句;“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是谓当时畜牧兴旺之表达。在汉乐府诗中,涉“牛”的诗歌也有近百篇,其中广为传唱、也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至今仍是辽阔草原最为豪放、壮美的生动咏唱与写照。唐宋两朝不仅创造了诗歌的极致辉煌,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批伟大诗人,也开启了散文大繁荣的时代,涌现了以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大家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这些诗词歌赋大家均有咏牛名作。元明清及现当代以来,也有许多名家咏牛,比如,元代的宋无、吴澄、萨都剌,明代的李东阳、高启,清代的袁枚、杨晋等,现当代的鲁迅、臧克家等都写下诗文赞颂过牛。
有道是:诗缘情,诗言志。历代文人墨客、名儒贤士,包括一些政治家,都曾借牛咏志,抒雅兴之情,名为诗兴所至,实在志情所愿。
纵观历代咏牛之诗词歌赋,赞颂牛之忠诚担当、勤劳奉献、开拓进取、温讷任重、寡欲尽瘁精神,始终是咏牛之主调。如,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牛赋》载: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蹷块,常在草野。又如,老庄《赞牛》载:如山像汉,任重讷言。忠厚淳朴,勤劳奉献。低调担当,倔强率憨。开拓苦耕,寡欲无怨。寂寞笃行,尽瘁悠然。还如,王茂亮《牛颂》载:大千世界,亿万生灵,鞠躬尽瘁,当属牛公。牛之性格,敦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穷尽赞词,难状其功。
咏牛之诗词歌赋中,托物言志者亦属主调,或占很大比例。如,唐人李白《田园言怀》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诗中贾谊是西汉政论名家、文学家,爱国忠君,但因直言而被贬官长沙,32岁早逝。班超是东汉名将,平定疆域功盖一代,仅官封定远侯,直至晚年难归故里。“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中涉及传说中远古高士许由、巢父,并涉及两个典故:“洗耳颍滨”与“饮犊上流”。尧帝在位时闻知许由既贤又德,便欲召其为九州长,许由不受,也不欲闻之,怕玷污了耳朵,便去颍河洗耳。此时其友巢父牵白犊正欲在颍河饮之,听闻后,认为洗耳之水受到污染,牛也不能饮用,即牵犊到河上游去饮水。李白此时终于有所感悟:人生的价值意义,不是追名逐利,而是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修炼高尚品格。又如,南宋名臣李纲《病牛》载: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坚决主张抗金和革新内政。这是其被罢相贬官后写下的诗句,以朴实的笔风赞颂病牛的坚韧品格和精神境界,其实是以病牛自喻,抒发个人节操情怀:虽遭受迫害打击,筋疲力尽,但仍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借牛抒怀,是咏牛诗词歌赋中的又一主要基调,历代诗坛多有写牛的名作以表达诗人思想情怀、体现作者精神境界。比如,清代杨晋题画诗:牧童牛背绿杨烟,断续歌声独往还。不与人间荣辱事,满蓑风雨亦尧天。牛与牧童为伴,歌声时而飘来,杨柳青青,炊烟袅袅,就是风雨满衣,也如尧舜天地。此诗清楚地表明了作者不愿追名逐利的心态。又如,现代诗人鲁迅《自嘲》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中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者永不屈服,而如孺子牛一样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奉献的革命豪情。宋代诗人梅尧臣《耕牛》载: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通篇比兴,通过对耕牛辛苦奉献的赞颂,寄托了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再如,臧克家《老黄牛》载: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借老黄牛奋斗不息的精神,表达诗人自勉自励的思想情怀。
在咏牛之诗词歌赋中,写景叙事同样为历代诗人所热衷,既写景色美,又叙情境事,表达诗人对万类霜天的向往,也体现天地一境、人牛相牵的审美感受。比如,明代李东阳《北原牧唱》载: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又如,李白《寻雍尊师隐居》载: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还有: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代·张舜民);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宋代·杨万里);野牛浮鼻过寒溪,落木萷椮水下陂(宋代·朱熹);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明代·杨基)等。
这些历代咏牛名家名作,至今仍被广为传颂。这缘于诗的审美与意境,更缘于尚牛文化的传承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