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热血 脚下这片土地,通向未来战场
列车高速前行。
坐在车窗边,新兵李盛山眸子里的色彩从生机勃勃的绿色,到红衰翠减的黄色,最后定格为山寒水冷的白色。半个中国的地理距离,演变为他眼中的三种色彩。
这一年是2012年,李盛山刚大学毕业,又一头扎进部队这个“大学校”。
第81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连长李盛山至今认为,2012年的冬天,是他人生经历过最寒冷的冬天。
初至朱日和,风雪之中,李盛山望见一座铁塔傲然矗立。
“从这里走向战场”——铁塔上7个红色大字,让这个年轻的军人兴奋不已,“哪一个来当兵的人没想过上战场呢?”
只是,这个初来乍到的新兵没想到,朱日和的“风雪”差点把他“吹回老家”。
作为新兵,李盛山原以为自己是不怕冷的。没想到第一次参加连队冬季适应性训练,他几乎被冻成了冰棍。虽然穿着防寒靴,他的双脚早已没了知觉,两条腿拖着身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
那是近10年以来朱日和地区最冷的一个冬天。老班长们带着他们这群新兵出去铲雪,“走到地方一看,雪比人还高”。李盛山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雪。
寒冷的冬天,再加上严酷的训练,让李盛山在新兵连的日子格外难熬。他最初的雄心壮志几乎被消磨殆尽。每天训练结束,李盛山望着铁塔上的“从这里走向战场”,满脑子都是“从这里走回家乡”。
来朱日和之前,李盛山知道当兵苦,但从没想过这么苦。
李盛山不知道的是,在他到朱日和的前一年,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任务——建设专业化蓝军部队,当好“磨刀石”。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也是一份无上的荣光。为了迎战即将到来的红蓝对抗,全旅上下都在拼了命做好各方面准备,“决不能打败仗”。
网上流行语说,“人生总是起起落落落落”。李盛山感觉自己刚开始的军旅生涯也是如此,如同冬天的朱日和,雪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那段日子,先是经历母亲生病住院,又因高强度训练脚面骨折,李盛山每天都仿佛泡在苦汁里。
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组织和战友拉了他一把——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来自战场的信号弹则为他指明了方向——越来越浓的实战化氛围如同磁场,“引力”渐渐大过“排斥力”,从军报国的热情在心中再度被点燃。
2014年春天,李盛山敏锐地感觉到,即将进行的这次演习“不一般”——营区里,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而他们这次准备演习的时间也格外长。李盛山的口袋里多了一本叫《外军常识》的小册子。从训练内容到思想方式,他们都开始向外军学习。
回忆起2014年那次演习,李盛山依然清晰记得首场战斗的“前夜”。
那天,草原之夜格外静谧、幽暗。每个枕戈待旦的蓝军旅官兵心中,都燃着一簇渴望胜利的“火苗”。
期待已久的演习终于打响。装甲车在戈壁上颠簸,射手李盛山从观察镜望向外面,浓烟滚滚,黄沙漫漫,遮天蔽日。一呼一吸之间,火药味充斥着鼻腔,让他热血沸腾。
戈壁滩终于重回寂静,战斗结束了。距离李盛山不远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导演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一个结果。
蓝军旅第一次登台亮相,以6胜1负的战绩震动全军。
这场名为“跨越”的演习,也是我军陆军训练史上的一次跨越。它打破了多年来“红胜蓝败”的对抗定势,成为我军实战化训练向深层次推进的标志性成果。
“从此,朱日和的冬天不再寒冷,因为有无数战友的心血汇聚于此,凝成一股强国强军的澎湃力量。”深夜,李盛山在日记本上兴奋地写道。
从2013年初次参加对抗至今,李盛山已参加47场演习。
每一次参加红蓝对抗,他都像最开始一样热血沸腾,像最后一次一样全力以赴。
“知敌、像敌、学敌、胜敌”,这是旅长满广志提出的蓝军建设八字方针。“八个字,要害的是后两个字——胜敌。这不仅是对蓝方,更是对红方提出的目标。”
9年蓝军生涯,朱日和演训场上,李盛山看着作为对手的红方部队的进步“一步一个台阶”:一路纵队少了,战术行军多了;一线平推少了,纵深突贯多了;一厢情愿少了,分析判断多了。像许多战友一样,他以成为红方部队的“磨刀石”而自豪。
如今,行走在朱日和,李盛山再不会怀疑“从这里走向战场”这句话。他坚信,脚下这片土地,通向的就是未来战场。
荒凉·精彩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青春
在朱日和,李盛山即将度过第8个五四青年节。硝烟、炮火、汗水,充斥着他关于这个节日的记忆。
李盛山大学时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如果没有来到朱日和,他大概会和许多同学一样,坐在办公室里,每天看着以人民币或美元为单位的大额数字从手底滑过。
李盛山选择了朱日和,也就选择了在荒凉戈壁上挥洒汗水的日常。现在,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场场战斗的回放,是一次次战斗力的成长。
蓝军旅那本有名的100多万字反思对抗演习问题的《检讨汇编》里,有不少他“贡献的思想”。
起初,李盛山没有想到,习惯于享受都市生活便利的自己,会心甘情愿留在这片荒凉的戈壁上。
朱日和的风,是这支蓝军旅最频繁的“客人”,冬天裹挟着雪花,春秋夹杂着黄沙,只有夏季会偶尔带来几片乌云。朱日和的雨,没有北方人的豪迈,淅淅沥沥,对于干渴的大地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当网上流传“基层部队天天拔草”的段子时,蓝军旅官兵“都笑了”。营区里的小草,都是官兵们的宝贝,“爱都爱不及,怎么舍得拔?”
其实,如果不是有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对比,在朱日和待久了,他也不觉得寂寞。
2017年,蓝军旅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体婚礼。从此,李盛山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李盛山的小家,安在太原市。每次休假回去,享受了几天都市生活后,他的梦境就已提前踏上了“返程”——
躺在家里软硬适宜的大床上,他的梦里是狂风,是黄沙,是浓烟滚滚,是炮声隆隆。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青春。李盛山说,“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是生活在都市水泥丛林中的人们难以体会到的浪漫。”
2012年,李盛山和他的弟弟同时入伍。两年过去了,弟弟向他“夸口”自己实弹射击成绩时,李盛山已经可以玩转多个型号的武器了,他取得的射击成绩更是令弟弟艳羡。
蓝军旅很多年轻官兵不屑于玩“吃鸡”这样的手机游戏。他们打出的战斗之精彩、消灭对手方式之巧妙,远远超乎那些供人娱乐的虚拟设定。
这片荒凉无比的戈壁,如今成为新一代年轻官兵施展才华、实现自己军旅梦想的舞台。
2015年从军校学成归来,李盛山重回“战场”。第一场红蓝较量,他以步枪手的身份,一连“射杀”多名“敌人”,高居此次对抗战斗射手积分榜榜首。
在朱日和,有一座没有住户的“城”,商场、电影院、学校、医院……应有尽有。这里,是城市攻防战的演练场。立交桥附近,李盛山所在的蓝方分队与红方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这是李盛山第一次与红方如此近距离胶着战斗,甚至连对手扣扳机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打到最后,红方的重火器全部打光,双方战损严重。蓝方分队开始从立交桥上撤离,李盛山主动提出“负责断后”。不料,红方支援力量从立交桥后绕过来,将他团团包围……
虽然李盛山在断后战斗中“阵亡”,蓝方分队还是以相对优势获胜。
每个阶段、每个目标在战场上的“权重”都不尽相同,如何在时、空两个维度上优化分配火力?这是李盛山全程思考的问题。演习复盘时,他把心得体会一一道出。一位领导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已经学会了‘用脑子打仗’。”
那一刻,李盛山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昨天那个只知“一味猛冲猛打”的新兵了。
从士兵,到排长,再到连长,李盛山拔节成长着。他在沙场上的脚印从模糊、稚嫩,逐渐变得清晰、坚定。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荒凉的戈壁上,一场场精彩的演习正在上演。演习的主角,有李盛山,还有更多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官兵。他们既是对手,也是队友;他们不打不相识,越打越相知。
在一次次交锋中,官兵们的脚印叠印在一起,踩出的,是我军一条越来越宽、越来越坚实的实战化之路。
平凡·伟大
我热爱我的连队,热爱我们连的士兵
2018年年初,李盛山接到了装步七连代理连长的任命。冥冥之中,他又回到了当兵时所居住的那栋红砖楼,回到了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如今,昔日那座崭新的小楼已经被朱日和的风沙摧残得“伤痕累累”;记忆中那个温暖的连队,综合建设排名也在旅队处于“垫底”位置。
刚担任代理连长不到一个月,李盛山就因一项“败绩”在营里军人大会上做了检查。李盛山心里满是愧疚,“七连是我军旅生涯开始的地方,看着连队走下坡路,我觉得我的确应该做这次检讨。”
这次检讨后,李盛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连队带好,带出个“样儿”来!
考察一个连队最“硬”的标准,就是看官兵的军事训练成绩。连队军事训练成绩如何提高?李盛山认为要从培养尖子、骨干入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有前进的动力。”
“赢我才能过关,胜我才能打仗”——李盛山最敬佩的人,是旅长满广志。满广志在演习间隙还不忘读书学习、研究战例,演习任务最多时仍坚持旅队各项考核与集训。这种研究打仗“几近痴迷”、对待训练“几近苛刻”的态度,给他带来深深震动。
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才能超越庸常、走向成功?“最重要的是专注。”李盛山说,“当一个人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他便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仰望旅长满广志,李盛山有了自己前进的目标。所以,他也希望为连队的战友们寻找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最好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2020年年初,旅里组织创破纪录活动。连队上等兵王泽铭打破了双杠一练习和双杠二练习的纪录。
李盛山还记得,第一天,王泽铭做完430个双杠一练习后,已经僵在双杠上动不了了,是战友们一起把他抬下来。
第二天,王泽铭仍旧挣扎下了床,再一次出现在训练场上,“为了连队的荣誉,拼了。”这天训练结束,王泽铭又是被战友们抬回了宿舍。
“为了连队的荣誉,拼了”——这次活动后,王泽铭的这句话成了训练场上的口号。连队官兵训练热情持续高涨,训练成绩“一天一个样”,没过几个月就在旅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你能发挥多大作用,不在于队伍大小、职位高低,而在于你对团队、职责的态度。”李盛山一直坚信这个道理。
一次前沿防御演习战斗,李盛山指挥迎战一支实力数倍于己的“敌人”。
这是一次艰难的战斗,也是一次让李盛山“倍感欣慰”的战斗。
迂回包围、穿插分割、围点打援……全连官兵配合默契,不仅击毙数名“敌人”,而且有效引导炮兵、空中火力展开反击,硬生生守住了阵地。
胜利的背后,是连队官兵一次又一次艰苦的训练、演练,也是连长李盛山战场指挥能力提升的最好印证。
《最寒冷的冬天》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一个连队就是连长的性格写照。”如今,坚持、拼搏、永不放弃,似乎成了七连官兵的共同“性格”。在朱日和这片荒凉的“热土”上,七连在连长李盛山的带领下,一天天变得更加坚韧而锋利。
“我们都是平凡的官兵。但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我们这些平凡的官兵。”一次演习后,满广志对着官兵们这样说。
2021年1月,全旅召开军人大会,宣读表彰通报。装步七连获得了“四铁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这是李盛山最快乐的时刻。
短短3年,从“垫底”变“先锋”。捧着“四铁先进单位”的奖牌回到连队,李盛山问大家,还记不记得2018年那次检讨?所有人都笑了。
以前,李盛山看报纸的时候,经常会羡慕那些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而装步七连只是一个新崛起的连队,没有那么多连史可以书写。
“我的连队正在创造新的连史。”李盛山说,“我热爱我的连队,热爱我们连的士兵。”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