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一辈航修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成功试修第一台歼-7发动机


■范 宁 王若璞 赵 红

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映,一些沉寂已久的三线建设老厂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部影片中的不少画面,取景于襄阳航泰动力机器厂。岁月斑驳的老厂房、锈迹斑斑的旧机器、纵横交错的铁管道……无不散发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浓浓气息,让人们不由地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5年,为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一批批年轻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襄阳市谷城县。一座空军航修厂在山沟里悄无声息地开工建设,专门负责人民空军航空发动机的维修保障任务。

建厂之初,创业条件异常艰苦。老一辈航修人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航修厂基本建设任务。这是工厂第一次创业,也是老一辈航修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工厂首次试修的是列装空军部队的歼-7战机发动机。当时,工厂工业基础薄弱,缺设备、少图纸,没有技术资料、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得知情况后,兄弟航修厂纷纷派出技术骨干前来支援。1972年3月的一天,接到调令的空军某航修厂技术员刘培辉,带着妻子和不满3岁的儿子,坐着绿皮火车,从陕西匆匆赶往襄阳,支援歼-7发动机试修。

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设计图,刘培辉就带着技术人员用板尺、鸭嘴笔和填上炭黑墨水的圆规夜以继日地绘制图纸;没有工艺流程图,工程技术人员挑灯夜战,对照从外厂找来的技术资料,反复研究推敲,重新编订;冷凝磷化输油管道槽造价高、制造周期长,他们巧妙地利用消防车代替热水槽,用胶木槽代替冷水槽的“土办法”,进行冷凝磷化处理。

一切准备就绪后,工厂转入正式试修。在试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发动机时常有杂音出现。当时没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如何排除杂音成为棘手难题。

为此,工程师张志良多次爬到2米多高的试车台架上,弓着腰在发动机轴承箱上听声辨别故障。只听声响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故障部位一时难以确定。张志良借助10多厘米长的螺丝刀,像听诊器一样轻轻顶在燃烧室、导向器和附件机匣逐个部位听,最终辨别出杂音来自轴承箱机匣内腔——原来是一段5毫米长的金属屑在“作怪”。查明原因后,杂音问题成功得到解决。

在随后的维修过程中,技术人员又遇到轴承过度磨损导致低压转子卡滞的问题。经过连夜试验攻关后,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同心度测量方法,采取在前轴承油路增加堵头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低压转子卡滞的问题。

1975年1月28日,这一天注定写入工厂史册。在经历多轮技术攻关后,工厂试修的第一台歼-7发动机试车成功。

这是我国自主试修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修理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实力。

当年,工厂成功维修几十台歼-7发动机。由此,襄阳航泰动力机器厂的“航修报国”之路正式开启,也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修理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上图:技术人员在发动机修理现场。作者供图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