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当年万马鸣秋风

——寻访八路军东渡抗战故地散记


■卜金宝

奔腾咆哮的黄河,一出龙门,澎湃向前,被秦岭山脉阻拦,转而向东,浩浩荡荡,穿中原,过齐鲁,驰骋千里,汇入渤海。

84年前,八路军三大主力于陕西三原誓师,从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登船,东渡黄河,在河东庙前渡口上岸,北上太行创建革命根据地。

后来,著名诗人阮章竞重走东渡路,写下长诗《秋风楼渡口》,感慨“当年万马鸣秋风,今天我上秋风楼”,缅怀东征将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热血洒沙场,忠骨埋青山……

2021年3月,笔者循着当年八路军东渡足迹,寻访渡口及附近沿岸村庄的乡亲们,聆听他们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回望“当年万马鸣秋风”的情形,思绪仿佛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展开了全民族抗战。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即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周恩来、彭德怀等前往太原,与阎锡山谈判我军开往华北前线抗日作战事宜。同时,我八路军部队派出先遣人员先期过河,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确保部队顺利渡河,还特别强调,一要保证船工的安全,二要听从船工的指挥,三要每天发给每个船工5斤粮食,让船工吃好、休息好。

2010年4月22日,我在上海拜访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思禄将军。当年他曾任第115师第343旅警卫连排长,旅长是一代名将陈光(刚改编时只设旅长、副旅长、参谋长,没有设政委,萧华任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后任第343旅政委)。第343旅作为先遣部队,从陕西韩城渡过黄河,在荣河县庙前渡口上岸,行军至侯马火车站上车,日夜兼程到原平下车,再步行到达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随即,我八路军第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杨思禄将军得知我是万荣县荣河人,伸出拇指说:“有了东渡,才有北上,才有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浴血雁门关,才有抗战的全新局面。你的家乡为抗战立了功。”

3月27日,我在黄河岸边的刘村见到抗战烈士薛维奇的儿子薛来源,他今年83岁了。1939年,薛维奇受党组织派遣,任荣河县牺盟会锄奸团团长,在参加围剿地方反动武装蔡庆山部和对日斗争中,有勇有谋,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次,在距荣河县城十余里的光华执行任务,与日寇狭路相逢,他不畏强敌,英勇战斗,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年仅23岁。薛来源说,当年父亲奉命到庙前渡口迎接八路军先遣部队,将部队接到刘村。八路军指战员士气高昂,阵容严整。来到村里后,立即帮老乡挑水扫院,见到老乡说话和气。他们规定生小孩的人家不能住,有年轻妇女的人家不能住,借东西要还。当时部队借了一位大娘的一把勺子,特意在门外的墙上画了一把勺子,以作记录。待部队离开时,将勺子还给主人,才将墙上画的勺子擦掉。

薛来源还告诉我,八路军的部队离开刘村时,带队的指挥员送给他父亲一把军刀。父亲带着这把军刀发动群众,与日寇进行斗争。父亲牺牲后,母亲含泪将这把刀藏了起来。这把刀被他家视为传家宝,珍藏了72年。

4月10日下午,我和家乡一群志愿者赴河津市拜访95岁的离休干部牛青彦。牛青彦是荣河镇金井村人,1949年6月入伍,跟部队南下,后来转业到成都市新都配件厂,1980年离休后回到家乡金井村。因年高多病,近年跟随儿子住在河津市。牛老说,1937年秋,他亲眼看到东渡黄河的八路军部队千余人从黄河对岸芝川镇渡河,在庙前渡口一带上岸,来到宝鼎老城南门外(后来叫金井村),四位指挥员分别住在潘家玺、潘家荣、潘温侯、潘良亭等四个人家里。那时他在宝鼎小学读书,他和其他同学到城外目睹八路军部队的风采。八路军纪律严明,离开时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1937年9月16日早晨,部队开始渡河。这一天,久雨初霁,风和日丽。朱德等将领一起登上一艘由两只木船拼在一起的渡船,从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黄河东岸。部队夜宿金井村,朱德总司令就住在潘家玺家的东房。

3月27日,我见到潘家玺的儿子潘安元。他告诉我,听父亲说,朱德总司令平易近人,还在院中与部属下棋。官兵们见了年龄大的叫“大爷”“大娘”。借用谁家的房子,当面给房主钱,所用的家具、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4月5日,我慕名拜访荣河村98岁的老人潘明德,他当时是学生,亲眼看到从城外通过的八路军部队。他们身穿灰布衣,脚穿布鞋,背着枪,行军的队伍整齐。他说,那天,有街上的商人、老百姓、学生。路比较窄,人们听说朱德要过来,都想去看看。但部队都过去了,也没有见到朱德。后来才知道,走在队伍前面的那位长者就是朱德。

这天,我第二次拜访荣河村99岁的老人柴养元。第一次见到他是2017年8月22日。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荣河小学组织学生列队欢迎八路军。韩城的芝川至庙前是一个大渡口,从河津至荣河的邱家村沿岸都有船只。有一支小部队在此先行渡河,他们挑着锅碗、灶具,为大部队随后到达做准备。那天,一支宣传队进村,立即拿着松墨桶、刷子,在他家门口对面的墙上刷写抗日标语。

3月29日,我在荣河镇周王村采访谢纪成,他今年79岁了。他的祖父谢竣早年考入山西太原优级师范学校,曾创办蒲坂中学,任校长,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李雪峰、姬鹏飞等后来的风云人物。

1937年9月的一天,贺龙率第120师东渡黄河,于庙前渡口登岸,攀上晓月坡头,傍晚驻扎周王村。贺龙住在村长张嗣谦家的后院。当晚,县政府派人赶到周王村会见贺龙,谢竣作为社会贤达参与会见。翌日,在自卫队驻地的村东头搭起临时舞台,谢竣代表县政府致欢迎词,向贺龙送去他书写的“精诚团结”四个大字。贺龙了解到荣河县正处于党组织建立阶段,人民武装自卫队刚刚成立,荣河县第一任县委武装委员黄狄秋被任命为总队长。自卫队枪支弹药不足,队员思想不稳。贺龙勉励大家,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他首先分析形势说,当前抗战是敌强我弱,我们必须学会打持久战和游击战。他剖析“亡国论”“速胜论”两种论调,指出它于国于民没有一点好处,万万要不得。谈到自卫队的困难,他说,人多枪少是个不利因素,但也有好处,比如转移就比较方便,打了胜仗也有人背枪,护送伤员,也有掩护。贺龙富有哲理、饶有风趣的一席话说得队员们茅塞顿开,信心倍增。

部队离开周王村时,贺龙叮嘱勤务员到炊事员处拿了一个淘米的大篦勺,赠送给谢竣以表谢意。这个大篦勺被全巷道的人借用达50余年,全村人都知道这是“贺龙送的大篦勺”。

贺龙率第120师驻扎周王村的情形,在开国中将王恩茂的夫人骆岚送给我的《王恩茂日记》中有记录。王恩茂在战争年代坚持记日记,留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史料。他在1937年9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行军,由芝川镇到周王村(40里)。上午6时从芝川镇南门出城,到达黄河岸边集合,7时登船,在船上休息了一个多钟头,始开船。坐在船上约4小时,顺利到达河东登岸。河边有一里多烂泥路,插足七八寸,不好行走。到达山西荣河县境,经过宝鼎(原荣河老城)、仓里村、上朝村,进到周王村宿营,离荣河新城八里。今日的特点:一是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过去一方面军、四方面军都渡过了黄河,但是都是经过了血战渡过去的,而这次渡黄河是很和平地渡过去,这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二是离开了陕西进入了山西,也就是由西北进入华北。我们为了北上抗日,进入西北已两年多了,现在离开了西北东进抗日,将开展全国全民族胜利的抗战。”

王恩茂这篇不足300字的日记,将八路军东渡黄河的特点及意义,表述得十分清晰。

1937年9月下旬,刘伯承师长率领第129师渡河后,前行至周王村外大路旁,宿营休息。

4月11日下午,我随荣河村一群老党员来到周王村。周王村的谢纪成带我们到村的西边,重走当年第129师从庙前渡口上来的小道,实地察看当年部队休息的地方。

谢纪成说,贺龙率部上岸的时候,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在周王村发表抗日演说。刘伯承率部来的时候,没有公开身份,部队从庙前进至周王村西北关门外。此处有一个大的土堆,形状似牛,乡亲们称那个地方叫土牛禾。刘伯承的部队不扰民,就在土牛禾旁休息。得知有部队到来,村长张嗣谦立即带人送去开水、绿豆汤,并请部队进村休息。刘伯承说,不进去了。部队开拔后,人们才知道那个指挥员是刘伯承。

3月20日,我在荣河村老党员樊晋宝处得到一本《陈赓日记》,此书1982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陈赓率部在荣河上岸的时间、地点,以及上岸后开赴抗日前线的路线等。

1937年10月8日拂晓,八路军第386旅陈赓旅长率部上岸后步行16里赶到庙前。在前往荣河县城的路上,他突然停下脚步,在路旁的麦田里察看。原来,部队行军急促,踩踏了沿途麦田。

为此,陈赓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的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保护群众的利益,是我军的宗旨。人民群众的拥戴,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要想取胜于敌,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要时刻做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会后,全旅各团、营立即传达会议精神,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检查纠正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从荣河赶至通化镇,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为了不惊动老乡,指战员睡在街口巷道上,第二天清早还把巷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当地群众为之感动,抬着猪肉,挑着红枣,纷纷走上街头,慰劳部队。

对此,陈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晨雾。五时三十分出发,经荣河镇,通化镇到孝原宿营……沿途麦田践踏不堪,察其足迹多系骑兵,今晚令各团、营严格纠正此事。”

八路军从庙前渡口上岸北上,在万荣大地上播下了抗日的火种,大批热血青年纷纷跟随部队参军抗日。据万荣县党史资料记载,仅贺龙率领的第120师离开万荣境内时就有近千人踊跃参军。1937年8月31日,时任荣河县牺盟会特派员董洁天赋诗一首,记录下当时的情形:“东渡红军过荣河,抗日救国扩牺盟。工农商学党领导,战胜敌顽旗更红。”

4月8日上午,万荣县老干部局组织老干部重走八路军东渡黄河经过的张仪古道。时值正午,太阳照在宽阔的河面,曾经咆哮浑浊的黄河清澈平静。站在庙前渡口向西眺望,芝川镇及闻名中外的司马迁祠依稀可见,河面上有许多鸟儿盘旋,附近岸边的村民或垂钓散步,或游览誉满华夏的神祇后土祠。此情此景,令我浮想联翩。同行的一位领导要我给大家讲讲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历史。我满怀深情介绍了连日来采访的所思所想。我说,我们脚下的庙前渡口,84年前八路军东渡黄河,从这里上岸,开赴抗日前线。我们把这段历史留住,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用实际行动纪念建党100周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