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5个年头,我去过新疆边防地区18次,先后为近90名立功和考上军校的战士颁发成才奖,为驻守在边关的连队送去电脑、健身设备、课桌椅等文体器材。
我是如何走上这条拥军之路的?这还得从我的知青岁月说起。
1966年夏,不满16周岁的我瞒着父母报名支援边疆。从那以后,我把自己宝贵的13年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那里。在那段“一年只有六两油,风沙戈壁看不到头”的苦日子里,我咬着牙挺了过来。1978年底,在“知青返城”大潮中,我回到常州,可新疆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和那一身身绿军装,我怎么也忘不了。
1996年9月,我重返阔别18年的新疆。也就在那一次,我结识了伊犁特克斯河畔格登山下的某部边防连官兵。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冬天“吃”冰和雪,夏天“喝”渠沟水,一年四季都在6级以上的大风口站岗放哨。望着官兵们晒得黝黑发红的脸庞、吹得干裂的皮肤和嘴唇,我不由鼻子发酸,泪眼模糊。
临别之际,一位名叫蒋斌的班长突然叫了我一声“朱妈妈”。我感动得紧紧拥抱了他!从那时至今,这段母子情缘延续了25年。
为国戍边的战士们常年处于战备状态,与孤独和寂寞相伴的艰苦常人难以忍受。为了能给他们增添些乐趣,回到常州后,我把在那里拍摄的178个胶卷的照片全部洗印出来,邮寄到边防连每一位战士手中。不久,战士们热情洋溢的回信犹如雪片而至,“兵妈妈”的名字也在格登山下的军营里传开了、叫响了。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我赴港采风,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我精选放大了其中97幅作品,赶在“七一”前用特快专递寄到边防连。官兵们致信告诉我,收到作品后大家争相传看,连队还借此举办了“迎回归图片展”,当地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并作出高度评价。
为激励边防战士努力成才,我设立了针对战士的成才基金:凡是立功或考上军校的战士,都会获得500元奖励。500元奖金虽然不多,但给了边防战士很大的精神鼓舞。在我的备忘录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边防官兵的每一件喜事,也记录着为他们解开的一个个烦恼。25年来,我与许多边防部队结缘,松拜边防连、“红歌连”、“天山雄师”、某部装甲团……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相继给边防官兵写了近千封书信,为他们拍了大量影像资料,与官兵一起度过了4个春节、 3个中秋节、 3个建军节。
外孙女10岁的时候,也陪我一起去边疆慰问。那一次,我们走了18座大小军营,在沙漠戈壁跑了32天,行程4万多里。一路颠簸加上水土不服,外孙女拉肚子的时候哭喊:“我下次再也不来了,也不准你再来!”可通过与官兵们接触,她幼小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后来,只要一听说我去边防,就主动帮我收拾行李,说将来也要像外婆一样,当一个拥军模范。
很多战士退伍后就业创业,常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我除了鼓励他们在部队当一名好战士外,还积极推荐他们学习掌握通用技能。我也发动一些企业家朋友与我一起,为退役军人拓展就业创业渠道。从1997年至今,前后有近20名退役士兵到常州市参加工作。另外,在常州市天宁区翠竹新村,还有一家“咱们的兵站”,目的就是为过往官兵提供坐一坐、住一住的地方,重温那份久违的“家的感觉”。
拥军之路,在我的心中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兵妈妈”是我永远的身份,边防是我永远的思念和牵挂。爱国拥军,我永远在“拉练”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