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渤海湾的浪花


■许  晨

这天清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郊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仿佛走进了一段血火交织、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在那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亿万军民浴血奋战拼死抗敌的年代里,我的家乡——渤海湾畔的冀鲁大平原上同样燃起了熊熊烽火,在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父老乡亲与凶恶的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搏斗。这座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就是那段时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说来有缘,我本就是一位渤海区的后代:父亲曾在我党当时创办的渤海区干部学校学习,经受了严格而系统的培训,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而正式走进了革命队伍。从我上小学起,时常会听到父亲讲述在渤海干校的故事,只因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直到今天我才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近距离感知那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日日夜夜。

走进纪念园,迎面是一座类似长城烽火台的门楼,中间镶嵌着一颗大大的红五星,上方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旁边墙上整齐地挂着一排金底红字的铭牌,分别写着:“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渤海区,一个消逝在历史深处的特定区域和特定名词。

20世纪40年代,那是我党我军在环绕渤海湾中南部的山东、河北交界地带,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是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

在纪念园的中心位置,坐落着单层尖顶、素墙蓝瓦的渤海老区纪念馆。纪念馆东西两侧墙壁上是两幅巨型浮雕:“车轮滚滚”“奔赴疆场”,再现了战争年代渤海区人民开展“大支前”“大参军”的动人场景。

纪念馆内分为序厅、星火初燃、烽火燎原、烈火铁流、渤海英杰等5个展厅。通过展出大量历史图片、革命文献、文物,辅以电视短片、艺术雕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渤海区党政军民走过的伟大历程。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块块展板,眼前如同电影闪回镜头似的,怒潮翻涌,烽火连天——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其西部北起河北省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一带为渤海湾,周边即是广袤的冀鲁大平原。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自北平天津一路南下,国民党军政人员仓皇出逃,大片地区成了敌后。中共津南工委、山东省委分别于1937年夏秋时节先后组织领导了盐山、黑铁山和寿光牛头镇起义,后在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的帮助下,沿渤海湾畔建立了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4年1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杨国夫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刘其人任渤海区行署主任。机关驻地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区内平原地域广阔,海岸线长,物产丰富,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

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军民实行了战略大转移。当时的渤海区是山东唯一未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我党政军机关干部、医院伤员等大批人马北渡黄河,扑进了母亲般的渤海湾怀抱。

这年7月,华东局和华东区机关分别从鲁中、胶东转移到渤海区的惠民、阳信县一带。兵站、医院、后勤机关、华东军政大学、荣军学校、华东解放军军官教导总队人员和部分民工、部队,总计约40.5万人也转移到渤海区的惠民、滨县、阳信、乐陵、临邑等县。其中,仅惠民一县就驻扎了10万人。

为保证转移人员迅速渡过黄河,惠民县在清河镇等渡口设立兵站,筹措大批船只,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昼夜抢运。轰!轰!敌机投下的炸弹令黄河水柱不断溅起,有不少战士和村民倒在血泊里,但人们仍然奋不顾身地撑竿划船,或抓住木板游水过河。

1947年8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带着一个警卫排、一部电台,从高青县过黄河来到惠民县城,准备转赴冀鲁豫边区。得知这个消息,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及接替率军开赴东北的杨国夫为司令员的袁也烈,赶紧从驻地来与陈毅、粟裕会面并接他们回到何坊村。

第二天,陈毅司令员应邀在渤海区党政军机关干部大会上做了一场形势报告。为防敌机袭扰,会址选在村西北角一片松柏茂密的坟茔里。天气有些闷热,性情豪爽的陈毅索性摘掉帽子,解开衣扣,拿着扇子开讲起来。他首先讲到解放战争全局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不久前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挺进中原。从此,整个战局迅速扭转,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山东战局也将很快发生变化。”

他端起茶缸喝了一口水,接着讲蒋介石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打肿脸充胖子”,因为他们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已无法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只好收罗残兵败将,向延安和山东来了个所谓“重点进攻”。最后,陈毅一挥扇子豪迈地说:“不要看他目前表面上气势汹汹,像个‘霸王’,用不了多久,就连他的老窝也保不住了。今日我携万民渡河,不久我军将饮马长江……”

很快,事实就证明了陈毅所言。在土改中获得解放的渤海区农民以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掀起了保家保田、参军支前的热潮,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了人民战争。关于这一段历史,纪念馆中“烈火铁流”展厅介绍得十分详细,照片实物应有尽有。据统计: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先后有82万民工支前,出动大小车辆13万车次,牲口近百万头,向前线运送军粮两亿七千万斤,占山东全部支前用粮的三分之一;有近20万优秀子弟参军入伍,6000多名干部随军南下,建立巩固新政权;有55000多名渤海子弟英勇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对包括渤海区在内的人民大支前念念不忘,曾动情地说: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就是死了埋进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是的,都说根据地建设是我们党和军队的立身之本,其实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

走出纪念馆,后面就是著名的渤海区烈士英名录碑廊,还没走到近前,就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浩荡正气,令人肃然起敬。它全长162米,高7.9米,碑廊内有4块大理石巨幅石碑,上面镌刻着渤海区为国牺牲的5530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以及他们的籍贯、出生年月、牺牲时间和地点。黑色大理石上工工整整镌刻着一行行白字,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光泽。

我默默地仰起头,仔仔细细地看着、抚摸着: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如同繁星点点,好似霞光道道,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上闪耀着。

我摘下帽子,虔诚地向他们、向这些无言的前辈深深地鞠了一躬。

转过身来,阳光下的滨州城展现在面前,这就是当年的渤海区中心所在地。新中国诞生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天翻地覆、日新月异。滨州不再是土里土气的乡镇,而是迅速成长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基础上,发扬“老渤海精神”,汗珠落地摔八瓣儿干出来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人民更是再接再厉,再创辉煌。渤海湾畔,黄河尾闾,正在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大变迁。

回头再看这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再看这烈士英名碑廊,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名字犹如一朵朵浪花,汇聚成波涛起伏的大潮,“哗哗”地奔腾着。当年摧枯拉朽,潮涌渤海湾,涤荡着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如今同样汹涌澎湃,奔向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时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