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跨越时空的心灵“遇见”


■本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春日金陵,暖阳透过窗户,洒在93岁高龄抗美援朝老兵冯树凭的身上。他时而激昂,声音如翻滚波涛拍打心灵;时而沉静,平静如轻风掠过林海。

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精美的视频,唯有一束鲜花、一杯清茶。台上,冯老动情讲述。台下,数十双眼睛深情凝望,静静聆听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这是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学党史·悟思想”读书系列主题活动之一——“走近志愿军”。

一位老兵,一群青年学员,在这一刻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遇见”。

“1950年10月18日,正好是我22岁生日,第二天我就去了朝鲜。”作为首批入朝作战部队中的一员,冯树凭当时是某步兵连副政治指导员,那些战火经历已深深地刻在岁月年轮里。

“我打的第一场硬仗是云山战役。当时,我们向云山机动,前沿观察员发现敌人活动频繁,有撤退迹象。首长当机立断,提前两个半小时发起攻击。当时衣服外面是冰,里面是汗,渴了就抓一把雪吃,因为太渴了,觉得雪都是甜的。”冯老说。

时光辗转70多年,同样是20多岁的研究生学员王任之,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着冯老的战斗故事,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饱经风霜的双手、坚毅的眼神、闪亮的勋章……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让王任之深刻体味到今天生活那份来之不易的“甜”。

“没想到一位93岁的老人如此精神矍铄,我想这就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磨砺出来的气质。”王任之说,曾读过《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书中这样写道:联军士兵最害怕听到中国志愿军的冲锋号响,听到这号声,他们感觉到这分明是“中国式的葬礼”。

今天,在军校研究生身上,革命前辈身上这种义无反顾,奋勇向前的精神还有吗?带着这样的追问,王任之继续聆听着、思考着。

岁月有痕,雕琢老兵脸庞,皱纹深深;岁月无声,沉淀冲锋号音,声声回响。冯老的讲述让那些烽火弥漫的历史场景鲜活起来,润泽着台下这群年轻人的灵魂。

聆听着这位老兵的故事,分享着一本本书中的精神食粮,学员们悄然发现,他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历史,更有现实中的青春拼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