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凝视一颗子弹


■本报记者 程 雪

暗褐色的子弹头表面凹凸不平,伏在上面的斑斑锈迹见证着岁月的流逝。

望着展板图片上这颗子弹,“沙家浜连”上等兵刘勇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时间隧道的入口——

这是一颗来自战场的子弹。很少有哪颗子弹能穿越时空,在一个人身体里待那么久。

1939年9月21日,江南抗日义勇军部队在江阴县顾山遭遇袭击,时任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领官兵奋起反击。当挥舞着短枪冲到半山腰时,子弹朝他飞来。

刘飞中弹了。子弹打入紧贴他心脏的地方,大家都感到凶多吉少,但他奇迹般活了下来。不可思议的是,这颗子弹伴随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他去世时,才从遗体中取出。

妻子朱一和儿女们商定,将这颗子弹捐给苏州革命博物馆:“希望世人看到它时,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得知刘飞的故事,摄影家线云强专程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拍摄这颗见证传奇的子弹。伫立展柜前,凝视这颗子弹,灯光折射下,玻璃展柜中子弹的周边出现了一圈圆形光晕。这光晕,恍如历史的云烟,散发岁月的沧桑。

“这颗子弹竟在前辈的身体里留了几十年,这是怎样惊人的毅力啊?”刘勇问自己:“换成是我,我能坚持下去吗?”

一次比武,刘勇代表部队参赛。赛前不久,他去医院检查。X光片显示,他的膝盖里有一小块碎骨头。医生建议刘勇不要进行大强度训练。他却想:“和前辈那颗留在身体里几十年的子弹相比,一块碎骨头算什么?”

比武持续了两天一夜。刘勇忍着疼痛,一声没吭。课目结束时,他一瘸一拐,整个膝盖都是肿的。当他再次到医院检查,医生对着X光片惊讶地说:“膝盖里那块碎骨头竟然不见了。”刘勇猜测:“或许是比武时跑步,把它磨没了。”

任务结束回到连队,刘勇第一时间来到“沙家浜连”荣誉室。凝视展板上的子弹图片,刘勇在心里默念:“前辈,我没有给您丢脸!”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