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战场是当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并加紧建设的重要作战区域。为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占据优势,各国发展相关武器装备的脚步从未停歇。
除了潜艇、鱼雷、水雷、导弹等武器装备仍在不断升级换代外,一些国家开始在新层面展开新构想,准备推出更高效、更具威力的水下武器装备。这些构想,或将催生更多水下武器装备“潜入”海洋。
“动”“静”结合实施水下监测的构想,使无人潜航器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如今,不少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无人潜航器,试图通过“动”“静”结合,即一方面部署使用大量无人潜航器侦测,一方面发挥海底设置的固定声呐作用,多措并举地掌握更大海域范围内潜艇的活动信息。这一构想的实施,势必会推动更多大潜深、长航时无人潜航器出现。借助所配备的高性能雷达、高分辨率声呐及先进摄像装备,这些大潜深、长航时无人潜航器将能在更有利的水下环境中,实现对目标的高效感知。当前,一些国家还在研制水下充电器,以便为无人潜航器等装备在水下充电,使其在水下的航时更长、航程更远、感知范围更广。
预置水下打击能力的构想,使“唤醒”型水下武器装备平台的出现成为可能。预置水下打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提前选点、隐蔽布置水下火力打击平台。平时,这类平台处于“休眠”状态,但也有可能担负获取对手潜艇等目标的声学信息特征并加以处理等任务;战时,它则可通过有人平台进行控制加以启动,“唤醒”武器后发动对有关目标的突然打击。2013年,DAPPA启动过两个水下预置系统项目:“海德拉”和“可升降有效载荷”。前者旨在快速将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送至目的地,后者则旨在寻求能在数千米深的海底潜伏数年,并可在防区外进行激活的能力。今年2月,美国海军学院网站上有评论称,应重视发展水下预置系统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的“波塞冬”核动力鱼雷也称得上一种预置水下打击能力。只不过,“波塞冬”采用了一种更为“动感”、威力更为集中的方式。
渴求拥有全面感知、精准摧毁能力的构想,有望催生更加“聪明”的水下武器装备。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一些国家已开始尝试让同时发射的不同导弹,在共享态势感知基础上“自行商量”和决定要攻击的目标。这一趋势,势必会同样向水下武器装备研发领域蔓延,催生出更多“聪明”的水下武器装备。
从微观角度上讲,“聪明”目前已经成为一些水下武器装备的新特征。比如,一些国家测试的新型潜水员视觉增强系统,融合了平视显示器、声呐和人工智能等设备与技术,能够将潜水员自身状态和接收到的指令显示在高分辨率显示器上,使潜水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安全、有效地完成复杂工作。
同时,出于对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为拥有全面感知、精准摧毁能力,一些国家另辟蹊径,开始对一些海洋生物“下手”,试图通过研究歌利亚石斑鱼、手枪虾等动物对潜水员、潜航器和潜艇的不同反应,探索其中规律,用于辅助判断对手潜艇的活动情况。若这一研究取得成功,那艇员今后就得格外留意了。因为,你看见的一个鱼群,可能就是某个水下武器装备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