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型货船“天赐”号在苏伊士运河新航道搁浅造成航道拥堵一事,牵动了世界的神经,也折射出这条运河长期以来的战略重要性。回顾历史长河,苏伊士运河作为大国的“角力场”,可谓历尽沧桑。很少有哪条运河像苏伊士运河一样,承载过那么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长镜头一:运河初生
法国抢得“先手”
英国“黄雀在后”
苏伊士运河尽管得名于试图开凿运河以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古埃及法老,但其诞生却是近代英法两大老殖民主义强国明争暗斗的结果。
18世纪末,法国为绕过英国控制的好望角航线,再度与英国争夺“远东”,由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并最早提出苏伊士运河修建计划。但因法国工程师勘探错误以及拿破仑相继在埃及和欧洲兵败,该计划胎死腹中。直到1858年,法国才说动埃及动工修建运河,并在运河公司中占据了52%的股份。1869年11月,运河全线贯通。
英国起初本着“对手支持的我就反对”的思维,千方百计阻挠运河施工。但很快,英国就从中尝到了甜头——运河通航次年共有489艘商船通过,英国商船就占324艘。这也让英国意识到,凭借经贸与海军优势把持运河、加强对中近东地区的掠夺和操控,更有利于巩固其海洋霸权。于是,英国开始寻找趁火打劫的机会,来摘取运河这颗“桃子”。
1870年,法国因普法战争失败和国内再次爆发革命而政局动荡、国力大损,对争夺运河已有心无力。而埃及为开凿运河,有12万名劳工牺牲了生命,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1875年,英国先是逼迫埃及偿还到期的320万英镑巨额债务,然后又以400万英镑的低价将埃及持有的44%运河股份全数买到手。1876年埃及政府宣布财政破产、停偿债务,其内阁由英法派人参加并握有实权、成了“欧洲人内阁”。
运河使埃及战略地位陡升,更刺激着英国不仅要“夺人之河”、还要“独吞其国”。1882年,埃及掀起反抗外国压迫的制宪爱国运动。英国以此为借口派出舰队炮轰亚历山大港,两个月后攻陷开罗,随即将埃及彻底变为其殖民地。被马克思称为“通往东方的伟大航道”的苏伊士运河,从此沦为英国的“帝国咽喉”。
长镜头二:运河回归
埃及沉船抵抗侵略
美苏联手挤压英法
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成立了共和国政府,宣布国家彻底独立,并在外交和军事上向苏联靠拢。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喊出“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的运河”的口号,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运河和蒂朗海峡。
英法以三国以此为借口,于当年10月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并推翻埃及进步政府。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拉开战幕。为阻挡侵略者,埃及把5艘货船凿沉,堵塞了运河航道,令西方很快发生石油恐慌。
英法以公然对一个独立国家动武、妄图恢复殖民统治,激起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利用了这一插手中东、控制石油重地的良机:美国实施金融打击,停止对英法的贷款和经援,英镑和法郎大幅贬值;苏联则发出核威慑。英法以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被迫撤军。
这场战争之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愈发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冷战后期的世界格局逐渐定型——美苏取代英法主导中东事务,英法殖民帝国迅速崩溃;现实而势利的英国,选择充当紧随美国的“小伙伴”、形成美英“特殊关系”同盟;高傲的法国,则敏锐地意识到“美国是靠不住的”,加速了独立自主的步伐。
长镜头三:运河复航
埃及以战促和破局
中东和平艰难起步
1967年6月,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悍然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这场“六日战争”令埃及饱受丧师失地之辱:苏制武器装备起来的陆空军遭毁灭性打击,西奈半岛尽陷敌手。运河成为埃以对峙的前沿阵地,被地雷和沉船封锁。3年后,纳赛尔因心脏病突发含恨去世。
埃及继任总统萨达特走出了一条“以迂为直”的“破局”之路。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人“赎罪日”,埃及联手叙利亚在西、北两线同时发起突袭,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埃及军队200架战机仅用20分钟就摧毁了90%的预定目标;战斗打响后24小时,已有10万人、1000多辆坦克越过运河,突破了以军号称“铜墙铁壁”的巴列夫防线……
以色列虽在战争后期反败为胜,埃及却初步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以色列高层认识到单纯军事手段无法消除外部威胁,从而萌生“以土地换和平”之念。这次战争成为埃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1975年6月,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1977年11月19日,萨达特突访特拉维夫,成为首位到访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1978年9月17日,埃以双方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次年两国正式建交,埃及和平收回西奈半岛。
然而,萨达特的举动被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包括埃及本国的激进分子视为背叛。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阅兵式上,萨达特遇刺身亡。时至今日,中东和平进程依然前路艰难……
上图:3月25日,工程机械在埃及苏伊士运河上重型货船搁浅的现场进行作业。 新华社发